这个女人不寻常:从小妾熬成民国第一夫人


1965年7月20日,上午。

  北京,首都机场。微风习习,阳光绚丽,彩旗招展。周恩来、彭真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高级领导人正翘首北望,等待着什么。

  一架大型苏式客机在停机坪上缓缓停稳,舱门刚一打开,头戴礼帽、西装革履的前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仁先生就出现在舷梯旁,身后紧跟着的是一位旗袍裹身、仪态翩翩的女士。岁月的风霜似乎没有在她脸上刻下多少痕迹,只有头上精心梳起的发型和眼角几道不易觉察的鱼尾纹才使人判断出她已年过半百。她,就是曾在中华民国历史上红极一时的风云人物——李宗仁先生的夫人郭德洁女士。

  此刻,在悄然离别十几个春秋之后又踏上这块日思夜想的故土,并且受到了从前的敌手——中国高级领导人如此热烈的欢迎,郭德洁没有像丈夫那样欣喜若狂,同以往一样,她仍然轻颦浅笑,缓步款移,两道柳眉似乎偶尔轻皱了几下,依然明亮的眸子中闪过几丝忧郁和不安。她是在压抑自己激动的心情,还是不好意思再见到曾经把她推上中国第一夫人宝座和打败了自己丈夫的国人同胞?是恶毒的病魔此刻又在摧残她的身心,抑或是沧海巨变物是人非使她顿生太多感慨?遥远的往事此刻在她的脑海中涌动。

  郭德洁原名郭儒仙。德洁是结婚时李宗仁先生给取的名字。1906年出生在广西桂平县县城,其父郭六是当地很有名的泥瓦匠,为人忠厚老实,手艺很好,带领一群建筑工人,每天都有人请他去做工。因此,虽然郭家人口众多,家境倒还可以。

  德洁从小聪明伶俐,心高气傲,做事情爱争第一,不拿第一决不罢休,并决心要做个出类拔萃的新女性。20世纪20年代初,广西桂平刚刚兴起女子上学的潮流,郭德洁便赶上了这一潮流。不顾家人的劝阻,邻居的讥笑,她毅然进入桂平女子学校念书了。

  郭德洁入校念书时已经十四五岁了,那时女子入小学时十多岁的很普遍,很多女学生入学时都已是梳着长辫子的妙龄女郎了。德洁在学校念书很用功,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她曾不止一次对老师同学们说:女人也应做出类拔萃的人。老师和同学们都相信她的话,因为她们知道郭是一位很出众的女性,不但漂亮迷人,求知欲强而且胆大敢为,遇事有一股巾帼不让须眉的劲头。德洁的一位老师回忆说:有一次上课铃拉响很长时间了,郭德洁还没有到校。老师和同学们都很着急,因为德洁上课是从来不迟到的。第一节课快讲完时,老师正要派学生去找,她却气喘吁吁地跑进了教室,并说是由于家中吃饭晚了才迟到的。

  快放学时,忽然来了一位商人,找到校长说要酬谢学校和一个学生,可他又不知道这位学生的名字。校长很纳闷,就领他到各个教室去认。当走进郭德洁的教室时,商人的眼睛亮了起来,指着郭德洁高兴地叫起来:“就是她,恩人,恩人啊!”原来,郭德洁一大早就来上学了,走到街道拐角处时,看到两个士兵拦住几辆装满水果筐的车子,声称要白拿一筐梨。不然就砸车子,商人和他们讲理,引来大群人围观。郭德洁听清来由以后,跑到附近国民革命军的一个团部,叫来一位营长把两个当兵的训斥了一顿带走了。临走,那位营长还向商人夸奖他的女儿很机智,其实,德洁和这位商人素不相识。

  20世纪20年代,全国都弥漫着革命的风气,革命空气甚浓的广西桂平经常有群众,就连小学生也常常列队上街。郭德洁是学生积极分子,思想先进,经常掌旗上街带领学生队伍参加。不料,一次中被李宗仁看中,从此她的学生生涯宣告结束,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20年代初,年轻的李宗仁已是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战功赫赫的旅长了。他的部队在桂平驻扎了很长时间。李治军严厉,打仗勇敢机智,战绩颇著,在当地很有名气,极受广西人尊敬。

  李宗仁的元配妻子李秀文那时刚生下孩子,正在广西临桂老家抚养孩子。他一个人长期在外领兵作战,闲暇时很是寂寞。一次,李宗仁领着手下的几位营长,到桂平县城城门楼上观看学生,实则是“出于好奇”,去“偷看美人的”。的队伍中,掌旗的女学生年龄较大,身材苗条,气质高雅,漂亮迷人,十分惹人注目。李宗仁“一看之下,便再也忍不住了”,频频顾盼那位女学生。恰好他身边有一位善拍马屁的营长注意到了,便对李宗仁说:“旅座,你太太有了孩子,难得在身边照料你了,何不多娶一位夫人,也好随时照应,有个伤风咳嗽,头晕身热的,要茶要水的也方便。”李宗仁本来无心,但听到这位营长这么一说,也动了心意。那位营长立即想办法介绍李宗仁同那位姑娘认识,才知道她叫郭儒仙。

  交往没多久,李宗仁便决定和郭结婚,并把她的名字改为郭德洁。那时,中国的达官显贵,要是自己愿意,可以娶几个妻子,因而富人士绅有个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

结婚不久,郭德洁便跟随李宗仁出征参加北伐。她天生丽质,心性聪明,身着戎装,脚蹬长靴,骑着骏马,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广西妇女工作队”,向北进军。出征那天,桂平城内,万人空巷,男女老少纷纷涌向北伐军路过的地方,争睹南国佳丽郭德洁戎装加身的英姿。

  北伐期间,李宗仁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可谓是所向披靡,战功彪炳,而那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的南国佳人、芙蓉小队,则尤使三军平添颜色。

  北伐途中,国民革命军中的人一般都要把德洁比作甘露寺里的孙夫人和黄天荡中的梁红玉,所到之处,人们都争睹其风采,出尽了风头。有一次当部队驻扎在安徽芜湖时,郭亲自骑马到“孙夫人庙”里祭奠求签。也许是巧合,抑或是冥冥之中真有一种感应,签语中奇语,那位不系明珠挂宝刀的刘先主娘娘,竟要与我们未来的代总统夫人郭德洁结为姐妹呢。

  郭德洁自幼聪明伶俐,抱负远大,心计颇多。随着北伐的结束,丈夫李宗仁的地位迅速提高,而郭德洁并没有躺在官太太的地位上享受荣华富贵,而是积极学习,投身到慈善事业中为百姓谋些福利,进而捞取荣誉和政治资本。
  北伐前,郭德洁已在南宁任国民党广西省党部监察委员,并由党部推选为女子工作队队长,随军北伐。郭把这看作是实现她“要做个出类拔萃的女人”的心愿的途径。

  抗日战争时期,郭德洁回到桂林开办了德智中学和保育院。曾经有人问起她办学的原因,郭坦然答道,由于上学较晚,学习时间短,而深感掌握的知识太少。今后随着战争的结束,需要大量人才去建设国家,没有学校是不行的。办学校和保育院就是想在这方面尽一点力。在德智中学,富人子弟交的学费要比穷人家的孩子多得多。

  那时候,国民党政府正忙于进行派系斗争和“围剿”红军,往教育上拔发的投资则少得可怜。而像郭德洁夫人办的这类学校经费就更拮据,她经常要动用自己的积蓄资助学校。此外,她还善于利用自己的丈夫是广西最高长官的有利地位说服一些部门为学校捐资捐款。当时的南宁有一位富商,家财万贯,郭德洁曾三番五次到这位富商家说服他为学校捐款。起初,这位富商借口已捐资抗日而不愿为学校捐资。可是,经不住漂亮而有地位的郭女士的游说,终于肯拿出一笔钱投资办学。广西人见郭德洁竟能说服这样一位“铁公鸡”捐资办学,都由衷地佩服郭德洁手腕高明。

  在桂林,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则佳话。抗日战争时期,郭德洁得知抗日军队中有一位广西籍的营长在前线战死,其妻患有重病,在桂林郊区乡下抚养不满三岁的儿子,生活很是艰难。郭德洁便自掏腰包请了医生和保姆去照顾烈士的妻子,她则亲自到乡下把烈士的儿子接到保育院上学。

  抗战胜利后,李宗仁到北平就任北平行营主任,郭完全可以享受一下贵夫人的生活了,但她仍经常回到桂林,管理德智中学和保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