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中国青年偶像30年

凯丽和她主演的《渴望》

周星驰
90年代: 频繁更替的文化符号 1990年播出的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霍元甲》之后,制造了第一轮本土电视剧集引发的万人空巷,也将第一代中国电视明星推向前台。凯丽从此不得不成了另一个人:全天候贤惠、不恼不怒、逆来顺受,把似有若无欲说还休的哀愁轻锁眉间的刘慧芳。
90年代,每个偶像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往往是“各领风骚两三年”。90年代早期,在思想解放浪潮下,社会文化的叛逆者成为年轻人崇拜的对象。罗大佑和崔健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经以“愤怒青年”的形象对现实社会发出了批判的声音,表达对时代的清醒思考,因此很快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
9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文化进入了一个颠覆传统与精英主义、“无厘头”盛行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周星驰和王朔成为叛逆的英雄,他们嘲弄正统、调侃权威的游戏态度使其成为青年的新偶像。周星驰将最难以启齿的、最庄严的、最不可侵犯的事以最轻松家常的方式表现出来,幽默之外,又有悲剧气质,带点酸楚。他的电影,在玩世不恭和调侃中,宣泄化解了年轻人的逆反,于是,他成了后现代的解构高手,成了大学的客座教授。
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求之后,世俗化、大众化的文化消费盛行。青少年的偶像主要是来自港台地区的娱乐明星,张国荣、梅艳芳、王菲、周杰伦、四大天王、F4等等。另一种趋向则是对“实用型”偶像的崇拜,对于成功、财富的向往使一大批知识英雄、企业家成为青年的新偶像。属于同龄人的“80后”作家也成为年轻人心中新的偶像,如韩寒、郭敬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