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2008]二人转的起源与发展

【传统剧目】


二人转的传统剧目有三百多个。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蓝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等双玩艺儿;有《王二姐思夫》(又名《摔镜架》)、《红月娥作梦》、《丁郎寻父》等单出头;还有《回杯记》、《锯大缸》、《寒江》、《拉马》、《二大妈探卜等拉场戏。以后又编演了反映现代生活的曲目,如《给军属拜年》《丰收桥》等等。


【唱腔】


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击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二块)。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绝”。四功是指“唱、说、做(或扮)、舞”,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唱词以七言、十言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语言风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讲究表演手段和动作;舞功以东北大秧歌为主,同时吸取民间舞蹈和武打动作。


彩扇的起源


1952年10月,在吉林省文艺竞赛大会上,舒兰县艺人文工队演出《双回头》,而同场演出的开场节目是榆树县谷振铎等演出的东北大秧歌,服装美,彩扇艳,舞蹈火红,对比下《双回头》演员李青山,王希安的纸扇又旧又破,买不到纸扇只好买两块绸子,匆忙用稠子把纸扇糊上,扇股短,绸面稍宽,长出个缨来,想剪没剪刀,绸扇拿上场后,大家说带缨的绸扇美,舞起来好看,以后这种带缨的绸扇就传开了,代替了纸折扇。


【起源和发展】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


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


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转。


【演出形式】


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小戏。二人转不只是两个人转。它一树多枝,一类唱腔,却有多种演出形式,大体可分“单”、“双”、“群”、“戏”四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