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20/10/2008] 【 海角七號 插曲 】中孝介- それぞれに 各自遠颺(320k/mp3)...
第二页:
《海角七号》为什么会红? 《海角七号》红了,很多会说这是台湾电影近年来难得的大制作,4500万新台币的成本(其中包括500万的辅导金和4000万的银行贷款)在目前十分不紧气的台湾电影圈里来说绝对是一笔巨款,要知道目前很多台湾导演都在举债拍片,就算他们倾家荡产也换不来如此巨资。曾凭《最遥远的距离》获得去年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周最佳影片的导演林靖杰,甚至要在得奖之后继续打工还债,台湾《联合报》“遥远负债,导演打工还”的新闻并未给岛内电影人的生存环境带来丝毫好转。而魏德圣在《海角七号》之前一直在谋划一部名叫《赛德克·巴莱》的传记片,自掏腰包250万新台币拍出的精彩片花虽然获得一致好评,却无法为他换来庞大的后续资金,被迫无奈之间才转拍了《海角七号》以求生存。 对于抱着大梦想的魏德圣来说,只有拍出更好的电影才能让计划投资三亿新台币停摆四年的“赛德克·巴莱”之梦延续下去,所以我们看到《海角七号》在各个方面可谓是做足了功夫: 一、宣传迎合影迷“低级趣味” 从《海角七号》的整体宣传来看,虽然剧情被赞有质量、有追求,但如果丰富的剧情、隽永的对白肯定是不够的,台湾从来就不缺乏这样的电影,所以我们看到影片在尚未开拍时就已经启动宣传攻势,中孝介的加盟就被炒为“分饰两角温柔加分”,再到范逸臣和田中千绘的“酒后一夜情”、“床戏”状况频出,影迷的关注点就一直被情欲戏分“勾引”着。 而影片上映之后的首映送香吻、票房“裸泳”誓言,直接用色相助推票房,要知道这年头男色在某些时候要比女色好使得多,再加上之前阮经天的前车之鉴和媒体的极力炒作,《海角七号》的票房成绩也就直接奔着2000万的“兴奋点”一路狂飙了。 《海角七号》在一个月内取得过亿新台币的票房,虽然有影片本身优异质量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应该在于对影迷“兴奋点”掌控得度,调节有方。 二、导演选角瞄准半红歌手、话题女星 既然说到了床戏,就难免会有人拿《色,戒》做比较,但不可能随便挑个人都能成为第二个汤唯()。所以从这一点上看导演魏德圣还是在选角上下了一番苦功的。 先说范逸臣和中孝介两个男主角,这两个都属于坊间半红不红的歌手,在歌坛打拼了一段时间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粉丝,而范逸臣除了之前出演过两部青春偶像剧之外并没有大银幕的经验,而中孝介虽然在日本被成为“岛歌新人王”,但完全是一个“镜头白丁”,这样的演员对于导演来说比较容易操控,对于影迷来说也独具新鲜感。回头再看看田中千绘和林晓培(听歌)这两个女角,前者由于在周杰伦的《头文字D》里出镜而被华语影迷所知,后者则久陷于交通肇事案而无法恢复往日光彩,而导演的手法则是将清纯人物欲望化,问题任务单纯化,于是便有了田中千绘和范逸臣的床戏以及林晓培被导演情书直催泪下的感人场面。 三、题材出新,有别于一般本土电影 在《海角七号》被确定代表台湾地区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不得不拿去年的《单车环岛日记·练习曲》相比,两部影片中音乐元素同样出众,前者虽然有歌手范逸臣和中孝介的处女演出,而后者的演员表中“台湾民歌教父”胡德夫的名号显然要响亮得多,就音乐元素来看《练习曲》要更胜一筹,但这点优势仍然无法换得票房的好感,究其原因还是在于题材的“新鲜感”上: 《海角七号》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部青春偶像剧,但和其他台湾本岛电影相比,题材还是宽泛了很多,虽然少不了琼瑶(blog)式的书面化对白,但导演魏德圣将被台湾渐渐遗忘的日据时代和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影片探讨城乡差距、历史带来的爱情悲剧、小人物的梦想追寻,并用最通俗易懂的爱情故事和流行歌曲加以包装,将草根特色发挥地淋漓尽致,能引起不同年龄层影迷的共鸣,扩大了电影本身的受众群体。 如此的苦心不能不换得一个好结果,所以《海角七号》的票房奇迹可以说是天道酬勤的结果。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第三页
《海角七号》大红之后,台湾电影路在何方
《海角七号》票房大卖了,范逸臣也信守誓言裸泳了,但观众还要继续看电影、电影要继续拍、电影人还要生活,《海角七号》之后的第二部第三部乃至更多部卖座电影会以什么方式产生,才是当前台湾本岛电影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究竟《海角七号》会带给台湾电影什么样的影响,仅仅凭一个月的票房成绩现在还不能盖棺定论,但结合台湾电影、电影人的一贯风格,好坏两个方向还是能初见端倪的:
一、《海角七号》能给台湾电影的大环境带来良好的变化,电影人和电影公司开始重新重视电影本身。在挖掘更多新鲜的电影题材之后,再辅以出其不意的宣传方式,重现当年台湾电影横扫各大电影节奖项,叫好叫座的雄风。
二、说完好希望,就不得不谈谈坏前景了。想想自《侠女》在欧洲得奖、侯孝贤杨德昌们被各大电影节奉为上宾,一时间被台湾新一代电影人视为偶像,他们的风格也得到百分百的传承,而这种完全继承的后果对台湾电影所产生的影响直接让本岛电影完全独立于票房之外,几乎所有的新导演拍电影只奔着得奖而去,根本不考虑成本回收等产业循环的问题,也就更别谈对电影外延产品的重视了。
在前一代导演才华渐尽或者英年早逝之后,台湾影视剧缺失了独擎旗帜的人物,也有部分电影人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娱乐和商业的过于追求,再加上台湾本岛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使得“八卦精神”被视为炒作的高效手段,为了追求票房而无所不用其极,这一次《海角七号》利用明星八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样的手法如果被过度使用,影迷们也会很快地审美疲劳。在范逸臣宣布要兑现裸泳誓言之后,《九降风》的演员也表示要集体裸泳,这就是一个非常不好的苗头。
而《海角七号》的大制作换来大回报的模式也很有可能被后继导演照搬,如果没有引人入胜的剧情和得当的宣传,再强大的crash也无法讨得影迷的欢心,最后的结果只会让台湾电影重回一潭死水。
也许《海角七号》的成功只是一个个别案例,台湾电影的重振还是需要所有电影人的不懈努力来完成的,道路就在他们脚下,结果让我们拭目以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转自新浪网
前几天看到《海角七号》的消息,知道目前在台湾很火,今天听到这首歌曲,谢谢鸟大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