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8][分享]布鲁克纳《E大调第七交响曲》

布鲁克纳《E大调第七交响曲》
Georg Tintner, 指挥
皇家苏格兰国家乐团
naxos 8.554269
安东·布鲁克纳 (Anton Bruckner,1824-1896),奥地利作曲家及管风琴家,生于安斯斐尔登,十一岁学习风琴和音乐理论,十三岁入教堂唱诗班,二十四岁任教堂管风琴师。作有九部交响曲和大批宗教乐曲,其中第四交响曲(《浪漫主义》)和第七交响曲颇为著名。其交响曲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显著的管风琴音响效果,把对宗教的信仰,体现到极宏伟的音乐形式之中。
  他不满足于一般的和声配器手段,而是借鉴新浪漫主义的成就(特别是瓦格纳的音乐),利用瓦格纳改革的纯外在特征:激情、处理的细腻和鲜明的配器手段,而不是通过诗、文学或造型艺术的题材起作用。其交响乐风格从贝多芬出发,复调方面从巴赫出发,同时还把交响乐的传统技法同古代众赞歌的因素结合在一起。这些特点使得他与同时代的勃拉姆斯的风格有相似之处,但不如后者的音乐有那么大的影响。近年来,好象已经过了时的布鲁克纳交响乐,又重新在音乐厅响起。严肃的作品使听众从中得到美的感受,在西欧日益引人注目。 布鲁克纳在他五十多岁的创作颠峰时期,写下了这首被后人广为喜爱的交响曲。6-9但是,在当时,被乐评人批为──装腔作势!?在完成第六号交响曲后不到三周的时间(1881年9月),布鲁克纳便开始着手这首交响曲的创作。由于对华格纳的崇敬,以及时值华格纳的过世(1883年2月13日),他首次在乐曲中利用华格纳号(Wagner tuba)来增加管弦乐的效果。而且就实际上而言,这也是这种乐器首度被应用在交响曲中。和第六号交响曲相当,这首曲子又花了布鲁克纳大约两年的时间,于1883年9月间完工。1884年10月30日,在Arthur Nikisch的指挥下,于莱比锡首演。作品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急板-中板。美丽、宽阔的E大调。利用21小节的长主题引导本曲的出场。运用了多元的素材,融合了作曲家的众多情绪,曲中带有一种梦境式的喃喃细语。对于华格纳的怀旧,出现在仿《莱茵的黄金》前奏曲中的调性。但布鲁克纳的主题,并非如此波涛汹涌,而是相当平静、抒情,并且稍具快乐导向的。稍后,再经历明确的布鲁克纳式变形,利用三个主题,分别引导了发展部,再现部,以及明亮的完结部。
    第二乐章,慢板,严肃庄严,非常慢。是全曲的高潮所在。不仅表达了作曲家最大的情绪,同时,在交响曲式上,也是绝对布鲁克纳式的深刻。音乐饱和而具丰富色彩,充分利用许多个别的乐器来展现。利用了华格纳号的升C小调开头,具有特异的魅力,带有一种预兆式的气氛,听起来像是颂歌。第二段具歌唱性的意图,有一种悲痛式的美丽,还有创新的变化型式。经历了一番的转折,第三段终于达到了最高潮,强大的合声及动态,在三重强音的加强下,到达顶点。末段再转为送葬曲的音调,以和平的极弱奏做终结;象征了华格纳的逝去。
    第三乐章,诙谐曲,非常快。以具有生命力的节奏开启的A小调。藉由强有力的小号引导主题,再由竖笛回响,伴随着两部弦乐群的舞步。经由八度音阶转为四,五度音阶,带来一种魔幻的效果。后段,温和稳定的摆动式节奏,年轻的布鲁克纳已经用过了,不过,在精神面与程度上,均更为加强。
    终乐章,奏鸣曲,激动,但并不快。自然保持着交响曲的基调,但具一搭一唱的奏鸣曲型式。再现部打破常规,三个主题反向轮流出现。壮丽的融合,不只包括前几个乐章,还包含了之前的几首交响曲元素。具有主动的能量,将简化的节奏,赞颂的主题,最终化为和谐美丽的齐奏。
[hide]
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第四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