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辑名称: 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全集(三星带花)
艺术家:作曲:Tchaikovsky/指挥:Mariss Jansons/乐团:奥斯陆爱乐
音乐类型:Classical
唱片公司:Chandos
CD编号: 8672/7
发行时间:1988年
资源品质:APE

专辑简介:
1984年,奥斯陆爱乐自己出资录制了柴的五交,但当时已经有很多柴的五交录音,所以没有一家公司愿意出版这个录音,当几乎所有的希望都要破灭的时候,Chandos的创建者Brian Couzens慧眼独具,不仅出版了这次录音,还和Mariss Jansons 和奥斯陆爱乐签下和约录制柴的全交,这才有了这套企鹅三星带花柴交全集。
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
俄罗斯的交响曲领域系由安东·卢宾斯坦所开拓,而由柴可夫斯基所发扬光大。卢宾斯坦取德国浪漫派交响乐为典范,将交响曲予以吸收、消化,揉合形成自己的风格;而柴可夫斯基则是将本身已把握的交响曲形式,与自葛令卡以来的国民主义乐派所培养形成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加以融合,作为具有戏剧性内容的交响曲。
因此,就国民乐派的立场来看,可称之为「折衷派」或「西欧派」。由于它能超越附属于门德尔颂或舒曼的卢宾斯坦,与国民主义保持联系,由此观之,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为西欧传统交响乐曲注入俄罗斯的民俗形象,也为交响曲历史开拓了新的局面。
柴可夫斯基由『第一号』到『第三号』的交响曲,都是以朴素的民族意识为中心,形成他以后三阕交响曲的准备阶段。所以由『第四号』到『第六号』的三阕交响曲,柴可夫斯基都能完全发挥其个性,建立他特有的风格。也就是说,他在向来以结构为本质的普通交响曲中,再注入具有震撼力的抒情趣味,同时更根据叙事性的表现,使整体形成戏剧式前呼后应的统一感。有人把他的交响曲当作是一种交响诗来看,可能也是这个缘故。对此,柴可夫斯基的态度却是非常谦虚的,在他晚年至友人的信函中,他说:「由于自己拙于把握、运用音乐形式,使我感到终生烦恼,我所写的作品,概都是些粗糙的作品,只要识者一眼,立刻就可以看穿了。」
六阕交响曲当中,柴可夫斯基亲自标题者,只有第一号『冬天的梦想』,第二号『小俄罗斯』、第三号『波兰』、第六号『悲怆』等都只是昵称而已。除了这些,他还有一阕没有编号,而采用贝辽兹固定乐念手法写成的『曼富礼交响曲』(Manfred),本曲系应巴拉奇列夫(Mily Alexeyevich Balakirev,1837-1910)的邀请而作,不应与其他交响曲相提并论。

CD7: 曼弗雷德交响曲
《曼弗雷德交响曲 》,D小调,作品第58号,作于1885年。是作曲家根据拜伦的同名诗剧创作的。在这部诗剧中,曼弗雷德对知识和生活感到厌倦和失望,从而放弃对生活的任何探求。他不愿再在人群中生活,独自躲在阿尔卑斯山上人迹不到的一座堡寨中,拒绝向诸命运之神和众精灵之王屈膝,拒绝修道院院长的挽救,一心寻求遗忘,宁愿在孤寂中死去。作品共四个乐章,作曲家给这几个乐章写作的说明是:
1、曼弗雷德在阿尔卑斯山中徘徊。
由于为人生种种奥秘的问题所苦恼,为毫无指望的强烈痛苦和对罪恶的过去的回忆所折磨,他忍受着极大的精神痛苦。曼弗雷德完全陷入神秘的魔法控制之中并威严地与地狱的强大势力交往。但是世上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东西能满足他徒然追求的那唯一的忘记。对他热恋过而死去的爱丝塔蒂的回忆撕碎了他的心,曼弗雷德极度的绝望永无止境。
2和3都是画面性的间奏性,曼弗雷德的精神戏剧退居第二位。这里引入大自然和山民生活的背景,以衬托曼弗雷德的孤独。生活的美和欢乐就在他身边,但他的心灵却得不到一点安宁。
2、“阿尔卑斯山的魔女在瀑布急流上的彩虹中出现在曼弗雷德面前”。这是美丽的精灵的旋律。
3、“田园诗,山民的淳朴、清贫和自由自在的生活场景”。
4、最后一场是戏剧化的,柴可夫斯基的解说:“阿里曼的殿堂,地狱的宴饮。曼弗雷德在狂宴中出现,爱丝塔蒂的幽魂应召而显灵。曼弗雷德得到饶恕。曼弗雷德之死。”地狱的统治者阿里曼的王国,在拜伦诗中寓意为世界罪行的代表。曼弗雷德之死,即尾声,重现第一场结尾的葬礼进行曲,是整部作品的高潮,最后出现一段庄严的《安魂曲》,曼弗雷德的新主题在中世纪歌调《愤怒的日子》的背景上,出现在管风琴平静而宏伟的圣咏中,他得到了宽恕,他的灵魂得到了凌空高飞。

专辑试听: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