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风花雪月—— 唐宋词里缓缓而吟的才子佳人 (作者: 脂砚斋生)
【卷三一】姜夔
【派别】雅正派
【文集】《白石道人词曲》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一生布衣的姜夔,给人们留下的是一幅清峻的身影。他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他又是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人们给他留下野云孤飞的雅号,他是一名清客,有着清客无限的风流潇洒,被世人称之为仙客。在某种程度,姜夔就是周邦彦和林逋的合体,他的人,如他的词所说,冷香飞上眉头,给人朦胧的神秘之感。
姜夔出身贫寒,但极其好学。六岁时父亲进士及第,后任汉阳知县。姜夔随父亲迁往汉阳,但不幸的是父亲早逝,只得依存嫁在汉川的姐姐。他少年得志,和姐姐相处中度过一段漫长的岁月。二十三岁那年,姜夔开始东下漫游,游历的生活让他结识了许多朋友。他的才能也颇让人赏识,上至当朝天子,下至当代才俊。
淳熙十三年,姜夔游历到湖南长沙,在那里遇到了福建老诗人萧德藻。,诗人非常赏识姜夔的才华,两人一见如故。一老一少结下了忘年之交,很像杨过和东邪黄药师,两个个性之人擦出了火花。萧德藻见姜夔三十多岁还没有妻室,便有心作媒。将自己的侄女下嫁给姜夔,后来把他们两人带到湖州居住。
萧德藻在诗坛上非常有威望,通过他们的介绍,姜夔认识了"中兴四大诗人"的杨万里,杨万里见姜夔很有才学,便又引进给范成大。姜夔和范成大赏梅的那段佳话至今仍是为人津于乐道。
姜夔得到过宋宁宗的看重,他向朝廷进献奉《太乐议》、《琴瑟考古图》,后又上疏《圣宗饶歌鼓吹》,他对音乐事业的关心让圣上极为叹赏,于是得到"免解"参加礼部进士考试的礼遇,但遗撼的是没有考中。此后姜夔无意仕途,过着漂泊寄人篱下的日子。
绍熙四年,姜夔投奔前任宋大将军张俊的孙子张鉴,其实最赏识姜夔的也还是这张鉴。姜夔在张鉴府上一住就是十年,这十年,是他度过最为平稳的一段时光。张鉴曾念他飘零孤苦,要为他买一爵位,又要将一块沃野之地相赠。生性淡泊的姜夔都婉言谢绝,也正因此,他的品性愈显得高洁。
姜夔并非凭空受人赏识,还得益于他才能的全面且广博。他写得一手好书法,受到当时名家赵孟頫的推崇,认为他的书法有"中韩"之气。姜夔精通音律,会自度曲。《疏影》、《暗香》成为了千古绝唱。他擅长吹箫,古有萧史吹箫引来百鸟伫听,后与弄玉双双乘着凤凰飞上天去。姜夔有道骨仙风之姿,试看后人张羽在《白石道人传》中对姜夔传神的描写:
姜夔体态轻盈,望之若神仙。性孤僻,尝遇溪山清绝处,纵情深诣,人莫知其所入,或夜深星月满垂,朗吟独步,每寒涛朔吹,凛凛迫人,夷犹自若也。
月下独吟,如此让人神羡之景,空幽灵隽,姜夔词也是如此的风流潇洒,素淡幽远,如有冷香飞上词间。词评家郭灵芬说他的词"一洗华靡,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磐。入其境者疑有仙灵,闻其声者人人自远"。此一番话很得姜夔词的神韵,看他的一首《踏莎行》: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这首词夏承焘先生考证说姜夔于大年初一,在船上思合肥女而作。暂不去管这个具体写词时间,总之一入口便觉得是好词。姜夔年轻时往来江淮一带,在合肥留下过一段情事。当年,他在合肥,与一对姐妹相恋。她们都是容貌清绝,善鼓筝和弹奏琵琶。于是,桥头巷陌留下了他们萧琴相御的清景。成别后,姜夔一生对她们都是念念不忘,时时作词缅怀那一段如神仙眷侣的日子。
燕燕舞步的轻盈,莺莺温唇的娇软。梦中,又见她们神飞顾盼缓缓而来。忽而听见她们嗔怒他这薄情郎不知道长夜孤枕的难眠。姣好的春色早已是被相思染透,遍野满是红豆生发。还记得离别的时候,她们一针一线,耗尽心血为他缝制春衫秋衣;还记得别后挑灯夜读他鸿雁托来的锦书,她们的相思成绵,一缕离魂逐着情郎渐行渐远。仿佛中看到,皎洁清幽的月下,淮南千山岭冷的阴影中,一双单薄如剪影,晶莹如冰雪的倩女幽魂,正寒瑟瑟、孤零零地跋涉在如同冥界的漫漫长夜中。
真是不忍卒读,姜夔的词情深得如此有威摄力,后有王国维说:"白石之词,余最爱者,亦仅二语,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夔算是把那离魂的倩影写得绝了。
姜夔的高清旷洁,让他对香草美人犹为喜欢,如同那个独自徐行在汨罗江边的三闾大夫。他对梅与荷属意甚多,在他笔下多有这方面的涉及。曾经自制《暗香》、《疏影》咏梅词,一时成为绝唱。看他的一首《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绍熙二年,姜夔经过杨万里介绍,径直往苏州探访范成大。石湖畔的范宅,寂静无声,且有玉梅几树。当时正有雪下得紧,梅花簌簌地开。范成大设酒宴在梅园,邀请姜夔雪里赏花。在冰雪幽花的仙境里,姜夔诗兴大发,作下二词,范成大读后喜不自禁,命青衣女小红歌两词。小红的皓齿冰肌,语娇声颤,让姜夔动了尘心。后姜夔离开太湖,范成大将小红相送。傍晚的时候,天降大雪,姜夔携着小红,相拥在船头。舟过虹桥,姜夔写了一首诗"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旧时如水的月色,曾多少次照见我。在梅树边吹弄着悠悠的横笛,婉转的笛声,让他顾不上清寒袭身,唤起如玉的美人一起采撷秀骨的梅枝。当年的他风流儒雅,而今渐现出老态,想用五彩之笔写出春风寒梅的仙姿,奈何是有心无力。竹林外,数枝寒梅斜倚,将一缕缕幽冷的清香送到热闹的筵席中来。江南的水泽之乡正沉浸在一片漫漫的冷寂中,有心寄予一枝寒梅,却叹得路途遥远。小径上都是茫茫的积雪,千山上鸟迹飞绝,翠玉的夜光杯中盛着佳酿,一边浅饮一边低泣。看着窗外的红梅疏影横斜,又让他记起那年的往事,西子湖畔两人携手而行,孤山上的寒梅绽开了千树万树,一林的清雅素丽,倾映在寒碧的湖光中。片片的梅花,吹落在笛声的幽怨里,纷飞如蝶。梅开梅谢,何时才能与她再在梅下共饮。他,不知。
姜夔是寂寞的,却又是多情的。在与小红的缠绵低唱中,不知他是否还会想起霜发染上云鬓的合肥女。或许真的是淮南的皓月将当年的红颜漂成了苍白。
也许姜夔给人留下的就是仙风道骨、一派正人君子的形象,但却不知他也有极其诙谐的时候。年轻时,曾在吴兴友人张仲远家呆过一段时间。仲远夫妇待他如上宾,但日子过得太过于平淡,让他觉得乏味得地很。仲远妻子什么都好,唯有一点好猜疑。姜夔抓住这个这个特点,为仲远罗织了一条花边新闻。他以一个痴情女子的口吻写了一首艳词,用信笺装好后,派一个书僮送到仲远家。仲远妻平素对丈夫管教甚严,从来不允许他在外面有外遇。这日她见信笺上写着几行娟秀的小楷,隐约猜到了几分,火急火燎地拆开来看,看到里有一首词《眉妩》:
看垂杨连苑,杜若侵沙,愁损未归眼。信马青楼去,重帘下,娉婷人妙飞燕。翠尊共款。听艳歌、郎意先感。便携手、月地云阶里,爱良夜微暖。
无限。风流疏散。有暗藏弓履,偷寄香翰。明日闻津鼓,湘江上,催人还解春缆。乱红万点。怅断魂、烟水遥远。又争似相携,乘一舸、镇长见。
仲远妻见到词写得如此香艳流溢,偷欢锦帐,那还了得,马上她的醋海翻腾,一口怨气积在心里不能出。待仲远远游回来,她在仲远面前咬牙切齿,用她的白骨爪在丈夫脸上留上几朵梅花,乃至几日,仲远都是羞于出门。姜夔感觉这件事玩得过于出火,让他们夫妻两个有了隔阂,很过意不去,于是登门拜访为仲远澄清此事,仲远妻由此对姜夔变得很冷淡,姜夔落得个自食其果的结局,便离开了吴兴,别处漂泊。
对于姜夔的词,总感觉有一隔字。有如严羽在诗话说的"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一样,你看不清他的画痕所在。即使不着一字,也是尽得风流。晚清才子王国维说"白石词,虽然格调高绝,却终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隔了一层。"也许王国维喜欢的是东坡的那种"大江东区,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爽;喜欢的是方回的"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的旷达,但姜夔隔中现出的清幽同样受到众多词家的喜爱。姜夔平生最喜欢的是寒梅和芰荷,前有《暗香》,再看一首《念奴娇》: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当时姜夔客居在湖南,武陵地方的景色十分迷人。古城野木,乔禾参天。他约了几个友人荡舟在荷花浦中,荷深处举杯互饮,意象幽闲地简直不像是在人间。池水干涸,荷杆露了出来,清风徐来,轻轻得晃动着,如同佳人,他生出感慨,写下此词。姜夔是一个极易沉醉在画境中人,他的心弦时刻都在为情而颤动着,那幽微的弦声不知触动多少离人。
江南的荷塘,一叶小舟荡入了深处,他们见到鸳鸯戏水的温情。以前的他和她,亦是如此的成双成对。风为裳,水为佩,让人想到情比天高的才女苏小小,一缕芳魂葬在了西泠桥畔,昔日的她,正是如荷般的凌波仙子。粉嫩的荷花,在风中,婀娜而舞,嫣然而笑,飘洒出清冷的幽香,顿时飞入绝妙的诗句。日已暮,在黄昏中,荷仍在婷婷玉立,是在等着相会的人么。情人未现,她又堪能决绝地独自离去。苦候在那里,任寒风袭来,拂散如蝶的舞衣。南浦的风,不知疲倦地吹,吹来了一片愁情。田田的叶子,空看着他们的沙际归舟。
王国维读了词后觉得是隔雾看荷,便觉得不好。他不知道后人的朦胧诗歌大行于世,那些诗歌不也是在模糊中现出美感,正所谓距离产生美。
虽然姜夔一生做着一名清客,不太理会世事,但是徜徉在山水中他并没有忘记国恨家仇。他不作那种慷慨激昂的悲歌,而是在低徊惋伤地浅诉,即便如此,亦是动人。如他的《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靖康国难,扬州屡次遭到金人洗劫。犹剩得一座空城。十六年后,姜夔又来到烟花繁鼎的扬州古城,见到的只是疮痍满目,他无端心痛。暮色四起,戍酒悲吟,他怀着十分凄伤的心情,度写了此曲。
昔有唐人徐凝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唐朝时有扬一益二的说法,天下的繁华尽在扬州和益州。仅仅隔了一朝,唐时的风流俱已流去,哪曾想到珠帘翠幕、烟柳画桥的繁华转瞬间顿为荠麦横生的荒野。二十四桥还在,桥头却没有玉人月夜下吹箫。只见得冷寂的波心,摇曳着一轮无声的冷月。叹息桥边的红药,开得姹紫嫣红,不知为谁,谢了又开。姜夔就是将国愁浸在这些怜物上,让人在怜己的同时亦在怜他。
前人有张先爱影,晏几道爱梦,姜夔极爱的便是一"冷"字,在他的词中也是屡屡出现。
归禽几度,月上汀洲冷。《湘月》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月。《念奴娇》
冷云迷浦,倩谁唤玉妃起舞。《清波影》
十亩梅花作雪飞,冷香下,携手多时。《莺声绕红楼》
晚年的姜夔朋辈零落,过得非常凄惨,死后竟然穷得连入葬的钱财也没有,幸好有友人帮助将他葬在钱塘马塍处,后有一位挚友苏石作一联戏说"所幸小红方嫁了,不然啼损马塍花"。红颜在她们最美丽的时刻已为衷爱的男子开过,亦是不悔。梅仙的姜夔再次吹响如天籁的萧声,为世人奏上动人的一曲,他与梅花一同在雪下纷纷殒落。
【小传】姜夔(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少年随父宦游二十年,淳熙间于长沙结识诗人萧德藻,嫁以侄女,同寓湖州,因与弁山之白石洞天为邻号白石。其后谒见杨万里、范成大,杨称其"文无所不工"。绍熙四年(1190)结识贵胄张鉴,依附十年,"情甚骨肉"。张氏兄弟去世后,姜夔失却依傍,晚年贫困,以布衣终。姜夔多才多艺,诗、词、骈文皆为时人称许,兼善书法,通晓音律。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续书谱》等。其词尤为著名,多自制曲。词风清空骚雅,"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南宋后期词人多学白石,形成盛极一时的词派。其风绵延至清代,乾隆间形成浙西词派。

April 最后编辑于 2008-09-24 18:4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