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之后,小孟根据张耀祠的意见,对毛泽东说:
“主席,汪东兴、张耀祠都来过了,他们讲了这次大地震的情况.还讲您现在住的这所房子不太结实,可能还要有余震,希望您赶快搬家。”
毛泽东听了这话之后,对搬家的事没有表态,只是紧接着问:
“这次地震的情况怎么样?有没有简报?”
小孟听到毛泽东询问有关地震的情况,她便赶紧把刚刚送来没多久的一份简报清样拿来给他读了一遍:
“……我国河北省冀东地区的唐山、丰南一带,7月28日3时42分发生强烈地震,天津、北京市也有较强震感,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这次地震为7。5级,震中在北纬39。4度,东经118。1度,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毛泽东听了之后,显出一种少有和焦虑,小孟赶紧说:“您不怕,我们还害怕呢,您也不替我们想想?”
小孟故意用这样的话去激毛泽东,没想到这办法还真灵验,毛泽东听了这话,没有摇头,也没有摆手,而是闭上眼睛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说:
“你们怕,那就搬吧。”
毛泽东终于被说服了。他同意搬家的消息,几分钟后就传到了汪东兴、张耀祠那里。二十多分钟之后,搬家就开始了。所谓搬家,其实,比一般人搬家简单多了。202那所房子,虽然毛泽东一直末搬进去住,但一切都是按随时赤住在管理着,每天打扫卫生,开窗换空气,调节温度,里面的一切设施齐备,只要进来就能住。
1976年7月31日上午,毛泽东搬进了202新房。这是在唐山大地震之后的第三天,但在这里住了不到40天,他就永远离别了尘世。
走向人生的终点 除了极少数的人之外,大多数的人始终认为:毛泽东每天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毛泽东永远是神采奕奕,精神矍铄。毛泽东总是如人们在书报上看到的照片那样,经常伏案执笔,批阅文件,在会议室里开会,在工厂家田头视察……
直到1976年9月9日,人们才在不知所措的茫然中结束了这种想法。
其实人们从报纸上,从荧光屏上,从一切宣传的窗口中里,都看不到毛泽东晚年真实的工作情况。
人们只知道,领袖人物,特别是早已被神话了的毛泽东,在决策着国家的一切,在主宰着人民的命运。毛泽东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对历史酿成巨大的波浪,他的任何一个意念,都会形成滔滔洪水,一泻千里。
在中国这样一块特定的土地上,在20世纪70年代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毛泽东具有特别的权力,特别的威望。他在占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们的心中,是生命、是希望、是光明、是永远不落的“红太阳”。
人们没有完全猜错,毛泽东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依旧在工作着,只不过他的工作方式、工作环境已截然不同了。
有一批国民党的将领要特赦。关于此事的文件,名单在1975年12月份就送到主席这里来了,请主席批阅。主席很快就进行了批阅,主席批阅之后,便把文件放在了柜子里,按常规,要等1976年春节时再正式发下去。
快到1976年元旦了,有一天,主席忽然向秘书提起这个文件的事:“关于特赦的文件发下去了吗?”
“没有,应该是春节前发”
“为什么要等春节呢?可以在元旦发嘛,既然决定了,我看早发比晚发好,人家可是度日如年噢。”
毛泽东的最后日子里,他总是去做他觉得应该是他做的工作,包括不断地会见外宾,只要秘书工作人员转告他,外宾请求接见,毛泽东从不拒绝,既使身体状况很坏。在他的头脑里似乎总是盛情难却,而没有量力而行。
最后一次会见巴基斯坦总理布托就是一例。布托已经来几天了,一直等待毛泽东会见,但由于主席身体状况不允许,所以一直没有安排。当布托马上要离开中国,又一次提出见毛泽东时,主席的秘书便不得不把这种要求向主席报告,果然,主席毫不犹豫地点头同意。其实,当时主席刚吃了安眠药,正犯心脏病,但主席依旧同意安排。因此,才出现了接见时面部表情麻木,直流口水的样子,也因此泄漏了毛泽东身体有病的绝密,这已是无法隐瞒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