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谜团:赤壁之战的四大悬疑
公元208年的四大新闻 如果让时光整整倒流一千八百年,那就是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也就是赤壁战火从此闪耀于史册、破曹英雄开始传诵于人间的年头。这一年确实不同寻常。它不仅长达十三个月———十二月份之后还有一个闰月;而且每个季度都有轰动天下的新闻:一是春正月曹操开始在邺城训练水军;二是夏六月曹操成了汉朝的丞相;三是秋九月曹军占领荆州,追击刘备;四是冬十二月刘备与孙权的联军在赤壁大破曹军。新年伊始,曹操就忙于水师的操练,显然是准备对江汉地区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后来的事实表明,这实际上是赤壁大战的前奏;曹操的水军这一年底覆灭于赤壁,可谓首尾呼应。
时值炎夏,曹操让汉天子任命他为丞相,其意图也是不言而喻的。这一举措犹如公然亮出了特大的政治标语:“我已具有取代汉天子的合法地位!”因为世人都了解这样的背景:早在西汉后期,汉家即将改朝换姓的谶言就流行开来,例如《西狩获麟谶》说,汉朝灭亡的时候,接班人就是当朝的“丞相”。丞相,汉朝又称“相国”。针对这种神学预言,不但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2年)把“丞相”改称为“大司徒”,而且东汉从光武帝到汉灵帝(公元25-189年)都不再设置丞相,最高的职官只称“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东汉末年,第一个让汉朝重设丞相的,是一心想登上皇帝宝座的董卓。《后汉书·孝献帝纪》在永汉元年(公元189年)大事记中说:“十一月癸酉,董卓自为相国。”曹操是以讨伐董卓起家的,当他在建安元年把汉献帝这张“政治牌”掌握在手的时候,鉴于袁绍拥有最强大的军事实力,于是让天子任命自己为“司空”,而把班次最高的“太尉”让给袁绍;可是,到了建安十三年,曹操自以为具备了天下无敌的资本,就让汉献帝“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在上述背景下,曹操继董卓之后设置丞相并自任其职,实质上就是在代汉自立的道路上迈出了最关键一步。下面的事情,无疑是进一步扩大地盘、消灭政敌。刘备作为曹操的头号政敌,此时寄寓于荆州牧刘表,屯于樊城,樊城在襄阳(今湖北襄樊市)附近,跟襄阳隔着一条汉水。七月,曹操以奉行天子之命的名义“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死,他的小儿子刘琮嗣位,屯襄阳;九月,曹军到达新野(今河南新野县),刘琮举州投降。刘备得知这个消息后,只得率众南奔,往江陵(今湖北江陵县)方向转移。由于刘备一向以仁德著称,当他路过襄阳时,襄阳城里的士民大多涌出城来跟随转移队伍。这支兵民同行的队伍从樊城撤出时,虽然不过数万,但一路上不断有人自动加入,到当阳(今湖北当阳县)时人数已多达十余万。江陵是个富有军用物资的要地,曹操为了争夺江陵,亲自率领五千精骑昼夜兼程,终于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备。刘备在长坂败得很惨,只得从斜路奔往汉津(今湖北荆门市),与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等会合,同往夏口(今湖北武汉市汉口地区)。这时,密切关注战局的江东首领孙权屯住于柴桑(今江西九江市)。当曹军将顺江东下之际,刘备与孙权便达成了联合抗曹的协议,孙权派周瑜等率领三万水军前往夏口,赤壁之战的序幕就此拉开。
至于冬季上演的赤壁鏖兵,则是三国形成之前的一场大规模的群英会战。孙、刘联军在赤壁燃起的冲天大火,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不仅烧醒了曹操急于代汉的美梦,还烧出了三国鼎立的雏形。当年,这肯定是特别激动人心的大事;今天,这也无疑是历史上格外引人瞩目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