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1/7/2008]DG大花版系列*阿格丽希的首度录音(整轨APE/305MB)
阿格麗希 Martha Argerich 1941生於阿根廷
天 才 神 童
父親是外交官,阿格麗希自小便展現不凡的音樂才華,父母親發現他的音樂天份,便替他找尋好老師,五歲起便和Vincenzo Scaramuzza學習鋼琴,奠定穩固的基礎。她自小便非常有主見,強烈的自我意識,不一定完全按照父母親與老師所規定行事。
師 承 多 家
為了使她有更好的學琴環境,父母決定全家移民到歐洲,十三歲起,她到維也納﹑倫敦﹑瑞士等地,和許多著名的鋼琴家學琴,分別師事過 Seidhofer,Gulda, Mrs.Lipatti, Stefan Askenase, Magaloff 和Michelangeli。其中以Gulda對她的影響最深,Gulda當時24歲(僅比阿格麗希大11歲)。
P.S. 2000年,阿格麗希原本要來台灣演出,因恩師古爾達Gulda逝世而變卦。古爾達在20歲時演奏事業就登上巔峰,獲得日內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並在紐約卡內基廳舉行演出,演奏天才不喜歡也不善於教學,但他曾表示幫阿格麗希上課是他"最享受的事",對阿格麗希而言,古爾達也有她的父親一般的地位。
比 賽 常 勝 軍
16歲那年她同時參加三個國際大賽,里斯本大賽﹑布梭尼大賽和日內瓦大賽,尤其布梭尼大賽和日內瓦大賽日期相差不到兩個禮拜,在這兩個比賽中,她均拿到首獎。1965年,當她24歲時奪得華沙蕭邦大賽的首獎,更使得他的琴藝名揚全球。
取消演奏會的惡名
早期,她都是一個人打理一切,接受各地演出邀約,沒有經紀人,演出完自己找地方晚餐,一個人孤單面對演出前後的一切事宜,使得她越來越討厭演奏家的生活; 讀完[罪與罰]之後,她決定為自己而活,加上原本強烈的自我意識使得她常常因任何原因取消演出。後來雖然有經紀公司打理一切,她取消演奏會的惡名,連經紀公司都無法在演出前一分鐘判斷她是否上台,到場的觀眾亦只能在台下祈禱。但一旦聽完她的演出,餘音繞樑,下回觀眾依舊願意冒著取消演出的可能排隊買票。
音 樂 風 格
她的音樂感性勝於理性。率性而為﹑意氣風發﹑瀟灑的個性,加上強而有力的手指,與驚人的能量,非常適合彈19﹑20世紀的作品,將此時期的作品展現的淋漓敬致。她個人化的演出風格在彈奏古典樂派的國人的作品時,便不是很適當。
她所灌錄的CD相當多,除了獨奏曲,尚有許多重奏和協奏曲。曾為EMI, RCA, Sony, Philips, Teldec唱片公司錄製唱片,但大部分由德國DG發行。
雖然,有些人批評阿格麗希的蕭邦太剛硬,彈琴像男生沒有女性的特質; 但她對音樂的細膩處理,精湛的技巧,仍是全世界鋼琴家﹑鋼琴喜愛者感興趣的,只要有她的演奏會常常一票難求,大家都好奇她對曲子的特殊詮釋,以及被她演出現場的魅力所吸引。
(摘自網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