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内助”是从何朝传下来的称呼

中国古代的妇女,不但不能和男性立于对等的地位,有时还受男性的歧视和虐待,在家庭、在社会也都受到许多不平等的待遇。
最早记载男女两性不平等的文字是妇女的“三从”,《礼记.郊特牲》说:“妇人是从人的:幼年从兄,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造成妇女生活不能自主和男女不平等的原因,主要是从乾坤、阴阳的出发点产生出来的。《易经》就有这个观点:乾为阳,坤为阴,阳成男,阴成女,男性要刚强,女性要柔顺。所以自周代起就通行妇女三从的学说,当时社会上的人和一般家庭,都奉它为天经地义。特别是在周代的宗法社会里,不但子女是父母的所有物,妻子也是丈夫的所有物,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就是这样造成的,女子并自此形成一种柔弱、温顺的形象。
古代的女子自小就和男子隔离生活,兄弟姐妹之间,在日常生活起居上,不能同坐在一起,不能在一块就食,走路的时候,男的要走左边,女的要走右边。在夫妇相处上也有内外的分别:妻子只能管理家庭以内的事,不能干预外务。管理家庭的事,就是料理家内的杂事,例如做烹饪的事,古代叫做“主中馈”,做养蚕纺纱的事,古代叫做“妇功”;不但一般庶人阶级的妇女要养蚕纺纱,就是贵为后妃、夫人,也要“蚕缫以为衣服”。现代社会已结婚的男性称自己的妻子为“贤内助”,就是从周代沿袭下来的遗迹。
到了汉代,妇女们的柔弱、温顺形象更加具体化了。叫女子形成这一形象的,是历史上一个很有才华和很有名气的女子名班昭。她写了一部名叫《女诫》的书,标榜妇女要有“三从之道”和“四德之仪”。《女诫》全书七章,一千六百多字,是班昭晚年专为她夫家的女性晚辈和她的女儿写的,是一部千百年来在妇女生活上影响非常深远的书。
《女诫》第一章是《卑弱》。书中说明古代女子的地位很卑弱,例如:女婴自母体生出来,要放在床下睡三天,表示女子的地位很卑下、很柔弱。古人生女孩通称“弄之瓦砖”,瓦砖就是古代妇女用的“纺砖”,是纺织绸布的工具,“弄之瓦砖”简称“弄瓦”,这句话的含义,表示女子的日常生活要勤劳操作。反看男子,一生下来就睡在床上,生男孩通称“载弄之璋”,简称“弄璋”,璋是玉器。更说明男女在初生时,在家庭中享受的待遇不同,后代家庭歧视女孩就肇始于此。书中还说明:古代家庭生了女婴要“斋告先君”,表示已生下了一位“继祭祀”的女人,说明这个女孩长大出嫁后,要担负起对家庭和祖宗“洁治酒食,以供祭祀”的责任,家是夫家,祖宗是大家的祖宗。《女诫》第一章接着说:一个女子能够做到卑弱下人、执勤和继祭祀等三点,就尽了女人的常道和礼法的典教了。
什么叫做卑弱下人?《女诫》说:对长辈恭敬,对平辈谦让,凡事先人后己,自己有功劳不要居功,发生了责任不要推辞,并要忍受耻辱,表现出一种小心恐惧的样子。这就叫做卑弱下人。
什么叫做执勤?《女诫》说:每天要晚睡早起,不要畏难,做家务事不要挑容易的做,做一件事就要做成功,不要假手他人,要自己亲手去做,这就叫做执勤。
什么叫做继祭祀?做妻子的要“正容色”和“端志节”地对待丈夫,平时并要保持清静自守、不好嬉笑的态度,并烹饪出丰富而洁净的酒食祭夫家祖宗。这就叫做继祭祀。
以上三种女人的常道,是古代女子必须具备的。事实上古代女子的地位确实也是很卑下的,在平日生活上也处处表现出男尊女卑的样子。譬如:男子说话可以高声喧哗,女子说话就要低声下气;女孩满了十岁,就要在家纺纱织布和养蚕作茧,乖乖地帮助母亲做菜、祭祀,没有丝毫的自由,充分显出女子一种卑下的样子。
自从汉班昭写了《女诫》这部有关“妇道”的专书以后,女子的守妇德、妇言、妇容和妇功,自此深入人心,牢不可破了。特别是在妇女们,并都引用四德为她们终身服膺的规范。到了宋代,理学大兴,张横渠也写了一部女诫的书,主张妇女对丈夫要婉顺。周敦颐写的《通书》,主张的“夫夫妇妇”,就是“夫为妻纲”的意思。程伊川并主张男子可以出妻,寡妇却不能再嫁。朱熹也主张女子要终生守身如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他说的名言。明代朝廷也极力提倡贞节,仁宗孝文皇后并写了一部《内训》,倡导女子要“谨言行”、“崇圣训”、“景贤范”等,清代并将这部《内训》连同《女诫》、《女论语》和另一部《女范捷录》编成一部女四书,教化全国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