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二二二年(魏黄初三年、蜀章武二年、吴黄武元年)六月,蜀、吴两国在荆州的夷陵地区进行了一场大战。结果吴军在年轻的统帅陆逊率领下,以持久战疲惫由蜀国皇帝刘备亲自统帅的、倾国而来的复仇之师,而后再一次以火攻,“火烧连营六百里”,使得蜀汉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从而使蜀汉重夺荆州的希望落空,也最终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以前,对于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大家谈论最多的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但是我一直觉得此战对于三国时期“国际”局势的影响比上述两次战役有过之而无不及。自此战之后直至公元二六三年魏国灭蜀,其间虽有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魏吴之间也数次大战,但三国的疆域再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我一直想把自己对于此战的一点看法与大家共享,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俗话说“树有根,水有源”(先抄袭一句广告词),要想对此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追本溯源,还得从公元二零八年(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谈起。
第一部分 战争的缘起
一、 兵家必争之地——荆州
荆州之名,自古即有之。在《尚书》的《禹贡》篇中,记载了大禹治水时一面规划治水,一面根据名山大川的分布重新划定行政区,将天下划分为九州,这其中就包括荆州。
到了东汉时期,荆州的辖区大致包括今天河南西南部、湖北、湖南、江西西部以及贵州、广西的一部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荆州的地理位置的确非常重要,从北部的襄阳、南阳两郡可以直接威胁曹魏的统治中心洛阳、许昌地区;而中部的南郡、江夏两郡则控制长江天险,对孙吴的统治中心扬州地区居于上游的优势;它又西连巴蜀,控制了蜀汉向外发展的最佳通道。因此,在三国时期,荆州是三国都必须争夺的地区,谁控制了荆州,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对于这一点,三国时期的政治家也都有着清醒的认识。诸葛亮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鲁肃说“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荆州如此重要,其势为曹孙刘三方所必争。
二、 赤壁之战后的荆州局势
公元二零八年十一月,曹操的南征军团在赤壁之战中失利,大军实施战略大撤退。但在大军北撤的同时,曹操仍以曹仁、徐晃、乐进分别驻守江陵、襄阳(可并不打算放弃荆州),防守南部防线。
同年十二月底,周瑜率领的胜利之师在占领南郡大部之后,乘胜包围江陵,并经过一年多苦战,迫使曹仁放弃江陵,退守襄阳。但东吴军也损失很大,尤其是统帅周瑜身受重伤。
在曹、孙两军在江陵鏖战的同时,刘备军在诸葛亮的谋划下,以一部在北方配合周瑜作战,而主力则以所占领的南郡一部为根据地,南下征讨并囊括荆州南部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
总体而言,从赤壁之战及其之后的情况来看,曹操虽南征失利,但实际损失并不大,只是失去了新占领的荆州大部分地区;孙权一方虽在赤壁获得大胜,但在江陵之战中损失不小,尤其周瑜受重伤,并在一年多之后不治身亡,可算得不偿失;真正收获最大的是刘备一方,不但趁机囊括荆南四郡,取得了日后争霸天下所必须的根据地,而且获得了一大批对日后事业极为重要的人才,象“凤雏”庞统、马良、马谡、黄忠、魏延等一大批谋臣战将,都是在这一时期投奔刘备的。
三、 借荆州
赤壁之战后,荆州暂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此时,孙刘联盟因为利益与立场的不同也开始出现裂痕。首先是对荆州所有权的争执;其次是双方不约而同,都把益州作为下一个战略目标。
但此时,由于曹操的威胁太大,双方仍然维持一种合作的关系。
到了周瑜病故之后,继任的鲁肃一向坚持孙刘联合。在其提议下,孙权决定将所占有的南郡大部(主要是战略要地——江陵)转交由刘备驻守。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借荆州”。
在三国时期,我个人认为,最具有战略眼光的有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就是鲁肃。或许用兵打仗,很多人比他们强,但论及对当时“国际”战略格局的总体把握,则无出其右者。“借荆州”这件事,就充分体现了鲁肃的高明。
首先,“借荆州”有助于维护孙刘联盟的团结。当时的“国际”局势是以孙、刘两家中任何一家单独对抗曹操,均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只有维护两家的团结,才能获得自身生存环境的安全。其次,“借荆州”对于孙、刘两家均有益处。对于刘备一方获得的益处,相信大家都清楚;而对于孙权一方来说,一方面“借荆州”可以避免战线过长,兵力分散,避免两线作战;另一方面“借荆州”后加强了刘备一方的实力,可以将曹操的注意力引向刘备一方,减轻自身压力,从而使自己可以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发展(实事上自“借荆州”之后,曹操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西方,而东吴则获得了向交州、广州一带发展的机会)。
据史籍记载,“借荆州”之事传到曹操耳中时,他禁不住将正在写字的笔都掉在地上。我想,这是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失去在他有生之年统一中国的机会了。
四、 孙、刘平分荆州
从公元二一二年底至二一四年五月(建安十七年至十九年),刘备经过近一年半的奋战,迫降益州牧刘璋,从而占据了号称“天府之国”的益州(今四川、云贵一带),实现了诸葛亮提出的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
刘备在短短五、六年间,由几乎无立足之地到兼有荆益,发展之快,不但让曹操而且让盟友孙权都感到了威胁。因此到了第二年(即公元二一五年,建安二十年),孙、刘双方就在荆州剑拔弩张,几乎兵戎相见了。幸亏在此时,曹操亲率大军进攻占据汉中的张鲁,并迅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对于刘备刚刚夺取的益州产生巨大而直接的威胁;而孙权在东部的合肥战线,也承受着严重的压力。双方在共同的强敌——曹操的威胁下,暂时握手言和,经过谈判,双方议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湘水以东的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归属孙权;湘水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归属刘备。(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事件——单刀会)
此时,孙刘联盟虽然出现了巨大的裂痕,但一方面由于曹操的强大威胁,另一方面由于东吴驻防荆州的统帅是鲁肃,颇能够以联合抗曹的大局为重,因此双方的关系还勉强能够维持和平。到了公元二一七年(建安二十二年)十月,鲁肃去世,由吕蒙接任之后,孙、刘双方在荆州的僵持局势,就急剧恶化,一触即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