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被后人恶搞的秦始皇:私生子和暴君(图)

总之由于两汉对秦已下恶评,随着时代的发展,秦的骂名便滚滚而来。发展至唐宋,就有了孟姜女对始皇暴政的血泪控诉。这个故事说始皇时,有一个叫范杞梁(或写作范喜良)的人,结婚刚三天就被征发到北方去修长城。他的妻子孟姜女因对他思念不已,遂跋山涉水,前往修长城的地方寻找他。然而当她历尽艰辛终于来到长城时,却得知范杞梁早已去世。悲痛之下,一连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感天动地,以至于长城为之崩塌。这就是著名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然而尽管故事讲得有鼻子有眼,但却更经不起推敲。检讨史籍,可发现这个故事的人物原型实际上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杞梁和他的妻子。据称齐人杞梁在一次战役中阵亡,战后齐庄公在郊吊唁杞梁,由于根据礼制妇人无外事。因而他的妻子认为杞梁要是有罪,就不应该劳烦国君吊问。如果无罪,她们还有先人留下的破敝的房子,因此她认为自己不应该在郊外接受齐庄公的吊唁。齐庄公于是到杞梁的家中吊唁他。

  历史发展到汉代,在汉人刘向的《列女传》与《说苑》这两部著作中,关于这件事又有了崩城之说。据《列女传》称杞梁的妻子由于没有孩子,因而无所归依,接受齐庄公吊唁后,在城下枕着她丈夫的尸体痛哭,感动得路过的人都为之流泪,这样哭了十天,结果城墙为崩塌。《说苑》内容与此大同小异。

  到了唐代,民间盛传杞梁妻事,久之遂与秦朝修长城事产生了联系。如晚唐五代的贯休和尚有《杞梁妻》诗云:“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此后孟姜女哭长城之说遂广为流布,而几成定论。有的虽明知其假,但禁不住其中所蕴含的道德教化思想的诱惑,而甘愿上当受骗,并自愿以讹传讹。

  因此自宋以后,学者以之考史,如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在提到秦长城时说:“秦长城是秦始皇让蒙恬辅佐他的儿子扶苏所筑,东西长万里,杞梁妻哭城崩得夫骨,指的就是这个长城。”

  诗人以之命篇,如元杨维祯的《杞梁妻》云:“极苦复极苦,放声一长哀。青天为之雨,长城为之摧。为招淄水魂,共上青陵台。”

  伶人以之入戏,如宋元时有《范杞良一命亡沙塞,孟姜女千里送寒衣》之戏文,而元明杂剧亦有《孟姜女死哭长城》之剧目。

  民间为之建祠,如据清人称在山海关、山西潞空、直隶古北口都立有姜女祠。显然关于孟姜女哭长城一事,自宋代以来近乎众口一词,于是始皇便更加臭名昭著了。

  待到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始皇又从史学家郭沫若那里得到了一个强奸犯的名声。郭沫若创作于1942年的历史剧《高渐离》中,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那个靠开发蜀地的丹穴而致富的寡妇清去琅邪行宫朝拜始皇,结果被赵高设计让觊觎她美色的始皇给奸污了。我们不妨通过《高渐离》中的台词看一看在郭沫若的笔下始皇的阴谋是怎样得逞的:

  第二幕

  ……

  秦始皇

  (沉默有间之后)赵高,我有一件事情要同你商量一下。

  赵高

  陛下有什么驱使?

  秦始皇

  (又踌躇了一下)今天来的,那位巴蜀的寡妇怀情夫人,我没有想也,她不仅有钱,而且还那样的美貌……不过这位怀情夫人,我今天见了她一面之后,我觉得……(停顿,不肯立即说出。)

  赵高

  陛下觉得她怎样?

  秦始皇

  唉,我没有想出巴蜀竟有那样的美人啊!

  赵高

  (会意)陛下的意思是要她的那个——“丹穴”吗?

  秦始皇

  (呈出带矜持的傻笑)赵高,你真是聪明人!可你要知道,我是要得很快!

  赵高

  (有点疑难)太快了,恐怕……

  秦始皇

  不!你不能拖延!我今晚就要。假使今晚不到手,明朝就要你的头!

  赵高

  那么,小臣的头就抵上怀清夫人的“丹穴”了。

  秦始皇

  (严肃)不同你胡扯!你今晚上非想出办法不可!

  赵高

  (略作筹思)办法是有了!

  秦始皇

  怎么办?你赶快告诉我!

  赵高

  我打算去请她到我这儿来,就说明天皇上请她一同登琅邪山看东海日出。请她到我这儿过夜,明天好作准备。到时候,由陛下亲自向她请求,我看是万无一失的。

  秦始皇

  她肯来吗?

  赵高

  她一定会来。她晓得小臣是一位宦官啦!

  秦始皇

  好,你就赶快照办。(起立)我回头再来。

  (本人按:接下来在赵高的布置下,当晚怀清夫人住进了赵高的书斋)

  ……

  赵高

  是,明天清早天不见亮就要动身,夫人,我看你也请早点休息的好。(告退)我们明天见吧。

  怀清夫人

  好,我们明天见。

  赵高由左侧门下,顺手将门由外部掩上,并已键好,未为怀清夫人所觉察。怀清夫人送赵高至门次,复转身立室中四望,颇表示满意。

  秦始皇由窗口出现。

  怀清夫人

  (大惊)呵,你是谁?

  秦始皇

  我,我,我是皇帝。(越窗而入)

  怀清夫人

  (诧异)你这样进来,你要做什么?

  秦始皇

  我吗?我要替你熄灯。(将室内灯亮逐渐熄灭,室中仅余月光,向怀清夫人走去。)

  怀清夫人

  (乘机退至左侧门,拟逃出,但门已外键,捶门,发出哀怨的声音,倒于门次)啊,我中了你们的圈套!

  随着时代的发展,始皇真是愈来愈不是东西了。

  考郭沫若之所以恶搞始皇,据他自己说有影射当时的独裁者蒋介石的意思。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在民国时期写下了诸如《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读“随园诗话”札记——论秦始皇》等一系列文章,对始皇进行猛烈的批判,就这还嫌不够,又兴致勃勃地写了小说《秦始皇将死》和历史剧《高渐离》、《虎符》等,以更加生动形象的形式来演绎始皇的丑恶,其中《高渐离》就是他恶搞始皇系列中的巅峰之作。不过从当时的情况看,如果由着他的思路发展,建国后他很可能还会写出超越《高渐离》的更为不朽的贬损始皇的篇章。然而有意思的是,人民领袖毛泽东对始皇却甚有好感,1958年5月在中国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在谈到始皇备受后世诟詈的“焚书坑儒”时说:“秦始皇算什么,他只坑了四百六十个儒,我们坑了四万六千个儒!”1968年10月,在中国八届十二中全会闭幕会上,毛泽东还点名批评郭沫若说:“你那个《十批判书》崇儒反法,在这一点上我也不那么赞成。”郭沫若为此不得不收回以前说过的话,1972年发表的《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明确称颂始皇说:“秦始皇的杰出处就是在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他跟着时代的进步而一同进步了。”饶是如此,毛泽东仍在1973年所做的一首名为《读〈封建论〉呈郭老》的诗中旧事重提,此诗流传甚广,版本颇多,据说原件是这样的:“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之事待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真不知当年郭沫若读过此诗后,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想法。

  秦纵然不暴虐,汉人也要给他脸上抹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