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2/18/2008]DECCA发烧名片*华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第二夜:齐格菲*Georg Solti指挥



引用:


劇情簡介:

第一幕

迷魅試著爲齊格菲鑄劍,但一如以往齊格菲回來後,將迷魅做好的劍一撇就斷了,齊格菲譏著迷魅做的劍不經用,更追問迷魅自己生父母的來歷,迷魅先是說他就是齊格菲的父親兼母親,在齊格菲暴力相逼之下,迷魅才對齊格菲說出當年在林中救了臨產的齊格琳德的事情。齊格琳德在生下齊格菲後去世,臨死前將嬰兒和齊格蒙的斷劍託付給迷魅。齊格菲知道自己的身世後,要迷魅將斷劍重鑄,又出門去了。

迷魅正苦惱著如何將斷劍鑄回之時,大神佛旦裝扮成流浪者出現。流浪者要迷魅招待他,迷魅卻很不願意,堅持要他走。流浪者聲稱自己知道很多事,並願以自己的頭打賭,讓迷魅問他三個問題。迷魅急於打發他走,於是接受流浪者的建議,問了三個問題:尼貝龍根族、巨人族和諸神族,流浪者都毫不猶疑地答對了。接著流浪者也以同樣的相對條件,亦即以迷魅的頭為賭注,要問迷魅三個問題,如果他答不出來,就得輸掉他的頭。迷魅這才知道碰上難纏的對象,只有無奈地答應。流浪者的前兩個問題:威松族和諾頓劍的源起,迷魅都答對了。第三個問題:誰能斷劍鑄回,則難倒了迷魅。流浪者告訴他:只有學不會什麼是「怕」的人,才能將斷劍鑄回。流浪者更進一步告訴迷魅:雖然他贏了迷魅的頭,但決定讓它暫時寄在迷魅肩上,因為學不會什麼是「怕」的人自會取得這個頭。說完,流浪者就走了。

齊格菲回來質問迷魅鑄劍的情形,迷魅告知只有學不會什麼是「怕」的人才能將斷劍鑄回。迷魅的話激起齊格菲的好奇心,想進一步知道究竟。迷魅告知在東邊林子的盡頭,可以學會「怕」。齊格菲要求迷魅立刻鑄好斷劍,迷魅承認無法將斷劍接回,又重覆那句話,齊格菲大怒,決定自己來。在他不按牌理出牌的鑄劍方式之下,斷劍居然重行接回。迷魅眼觀這一過程,逐漸明瞭齊格菲即 是那位學不會什麼是「怕」的人,自己亦將葬身其手,決定先下手為強,在齊格菲忙於鑄劍時,迷魅則忙於調配有毒的湯,兩人都完成自己所要的東西。



第二幕

在森林中,阿貝里希和裝扮成流浪者的佛旦不期而遇,兩人鬥嘴一場,其實兩人都是為了觀察法弗納的動靜而來。流浪者甚至將化成大蟲的法弗納叫醒,警告他將有一位強壯的年輕人前來要他的命,阿貝里希亦說同樣的話。法弗納則不予理會,又回窩裡睡覺。兩人亦退去。

迷魅帶著齊格菲亦來到法弗納藏身和守護寶藏的地方,齊格菲希望真的能由大蟲處學會什麼是「怕」,否則他亦將離開迷魅到他處繼續學,迷魅則語帶玄機地說,若他在此學不會,在別處也學不會了。齊格菲嫌惡地要迷魅走開,迷魅正好高興地在一旁坐山觀虎鬥。

齊格菲一人想著心事和一堆不解的問題,愈等愈無聊,於是吹起自己的號角,號角聲引來了以大蟲姿態出現的法弗納。齊格菲高興要學什麼是「怕」,並說若學不會就要解決法弗納。法弗納則表示自己原本要出來喝水,這下居然還有食物可吃。雙方爭執起來,齊格菲以諾頓劍刺入法弗納的心。垂死的法弗納想起自己和兄弟索德的死於非命,警告齊格菲,齊格菲完全不懂法弗納的話,只告訴他自己叫「齊格菲」。法弗納在重覆這個名字後死去。齊格菲拔出劍,舔著劍上的血,居然漸漸聽懂了林中小鳥的話。小鳥告訴他進洞去找寶藏,並告訴他頭盔和指環的魔力。齊格菲依言進洞。

洞外,阿貝里希和迷魅又見面了,迷魅面對沒有頭盔和指環的阿貝里希自然不再害怕。兩人為了如何分寶藏爭執不下,看到齊格菲出來,拿著頭盔和指環,阿貝里希趕緊躲起來。齊格菲擁有這兩樣東西亦不知有何用,此時小鳥又說話了,它警告齊格菲迷魅的心懷不軌。如今齊格菲不僅懂鳥語,還聽得出迷魅真正的心底話,知道迷魅要毒死他,一怒之下,拔劍殺了迷魅,阿貝里希則在暗處偷笑。殺了迷魅的齊格菲覺得很無聊。於是問小鳥,他要做什麼。小鳥告訴他去找布琳希德,娶她為妻,齊格菲依言,很高興的出發了。



第三幕

佛旦叫醒長睡中的大地之母艾爾達,問她以後的事。艾爾達答以不知,並對佛旦的諸項作為表示不滿。佛旦告訴艾爾達,他不再害怕諸神的毀滅,因為他的威松族的後代齊格菲已在完全自由的情形下指得指環,由於齊格菲不知道什麼是怕,將能解去阿貝里希的咒語。齊格菲並將叫醒布琳希德,娶她為妻。以布琳希德的聰明,他們將會做出解脫世界的舉動。因此艾爾達亦可以安心長睡了。

齊格菲在跟著小鳥前往尋找布琳希德的途中,遇到了佛旦 化身的流浪者。在對話中,齊格菲知道父親死在眼前這個人的手中,卻不知這就是他的祖父,舉起劍砍斷了佛旦的矛,佛旦在讓布琳希德長睡時的另一道禁制──要通過火牆者得先通過他的矛──亦解除了。

齊格菲穿過火牆,找到了睡著的布琳希德,吻醒她之後,布琳希德知覺如今已非神族,經過一番內心爭戰,全心接受齊格菲的愛。




華格納(Cosima Wagner  1813~1833)

華格納於一八一三年五月二十二日出生在德國萊比錫。進小學後才開始學鋼琴,由於討厭苦練,進步緩慢。他真正興趣是在戲劇上,十三歲前大都熱衷於寫詩、寫劇本。

十四歲才開始決心成為音樂家,並認真學習,十九歲時完成第一首交響曲。這時期的華格納,主要是從貝多芬和韋伯的作品中吸取養分。二十歲後,華格納一邊作曲一邊到歐洲各地從事指揮活動,生活一直很艱苦。他的作品,不受到肯定,無人賞識,於是只好替別人的作品編曲,或是抄譜賺錢。

在貧困生活中於二十六歲時作成的歌劇「黎恩齊」,三年後終於在德勒斯登宮廷劇院上演,而且大獲成功。隨後譜出的「漂泊的荷蘭人」,也在同一個劇院上演,於是被聘為這劇院的樂長。可是一八四八年二月的法國大革命也波及到德國,德勒斯登爆發想推翻舊體制的革命運動。華格納參加的這個革命,很快就失敗了,由於被政府通緝,只好逃到瑞士,靠寫論文為生。

一八六二年獲准回國,不久,因崇拜華格納的巴代利亞年輕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邀請,定居在慕尼黑。這時,他就利用國王慷慨給予的金錢,過著豪華奢侈的生活,於是引起人們的反感,最後被迫離開慕尼黑。

一八六七年時,由於路德維希二世的援助,在德國拜魯特建蓋為了上演其樂劇的慶典劇院,這是他多年來的夢想。此後,華格納在這個拜魯特慶典劇院中,接連上演他的樂劇作品。

一八八三年二月十三日,華格納在義大利威尼斯去逝,不過在拜魯特慶典劇院,每年都舉行拜魯特音樂節,除了大戰期間曾中斷外,這個活動一直維持到今天,不停的演出華格納的作品。


華格納於一八一三年五月二十二日出生在德國萊比錫。進小學後才開始學鋼琴,由於討厭苦練,進步緩慢。他真正興趣是在戲劇上,十三歲前大都熱衷於寫詩、寫劇本。

十四歲才開始決心成為音樂家,並認真學習,十九歲時完成第一首交響曲。這時期的華格納,主要是從貝多芬和韋伯的作品中吸取養分。二十歲後,華格納一邊作曲一邊到歐洲各地從事指揮活動,生活一直很艱苦。他的作品,不受到肯定,無人賞識,於是只好替別人的作品編曲,或是抄譜賺錢。

在貧困生活中於二十六歲時作成的歌劇「黎恩齊」,三年後終於在德勒斯登宮廷劇院上演,而且大獲成功。隨後譜出的「漂泊的荷蘭人」,也在同一個劇院上演,於是被聘為這劇院的樂長。可是一八四八年二月的法國大革命也波及到德國,德勒斯登爆發想推翻舊體制的革命運動。華格納參加的這個革命,很快就失敗了,由於被政府通緝,只好逃到瑞士,靠寫論文為生。

一八六二年獲准回國,不久,因崇拜華格納的巴代利亞年輕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邀請,定居在慕尼黑。這時,他就利用國王慷慨給予的金錢,過著豪華奢侈的生活,於是引起人們的反感,最後被迫離開慕尼黑。

一八六七年時,由於路德維希二世的援助,在德國拜魯特建蓋為了上演其樂劇的慶典劇院,這是他多年來的夢想。此後,華格納在這個拜魯特慶典劇院中,接連上演他的樂劇作品。

一八八三年二月十三日,華格納在義大利威尼斯去逝,不過在拜魯特慶典劇院,每年都舉行拜魯特音樂節,除了大戰期間曾中斷外,這個活動一直維持到今天,不停的演出華格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