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2008]【原版抓轨】《2008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指挥:乔治·普莱特/演奏:维也纳爱乐/发行:DECCA/



引用:


专辑名称:《2008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指  挥:乔治·普莱特(Georges Pretre)   
      演  奏:维也纳爱乐乐团(The Vienna Philharmonic)
演出日期:2008年1月1日               
演出地点:维也纳音乐协会大厅(金色大厅)   
发行时间:2008年1月                   
发行公司:DECCA                       
CD编号:4780034                   
推荐指数:                   



    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全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年度音乐盛会,也是当今古典音乐界最负盛名和最精彩的
音乐会。全球有超过50个国家、数千万人通过电视和广播收看收听这一传统的新年音乐会。2008年维也纳新
年音乐会第一次邀请当代著名的指挥大师乔治·普莱特先生担任指挥。普莱特先生也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法国指挥
家。2008年的新年音乐会按照惯例依然将演奏约翰·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作品,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普莱
特先生和维也纳爱乐将选择和演奏施特劳斯家族中部分具有法国主题的音乐作品,而且许多作品也是第一次在维也
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奏。著名的DECCA唱片公司对新年音乐会进行现场录音,并很快推出了音乐会的CD专辑。

    今年音乐会第一首乐曲是约翰·施特劳斯的《拿破仑进行曲》,随后还有他的《巴黎圆舞曲》、《凡尔赛宫加
洛普》和老约翰·施特劳斯《巴黎妇人法兰西波尔卡》等作品。另外,老约翰·施特劳斯的《中国人加洛普》将继
2003年(哈农库特担任指挥)之后又一次在新年音乐会上奏响。明年奥地利和瑞士将承办欧洲杯,约瑟夫·施
特劳斯的《运动快速波尔卡》成为加演曲目单上的第一首乐曲。维也纳爱乐乐团还选择了一些施氏家族的经典作品
如约瑟夫·施特劳斯的《奥地利村燕圆舞曲》和《蜻蜓玛祖卡波尔卡》、约翰·施特劳斯的《闲聊快速波尔卡》和
《皇帝圆舞曲》等等。普莱特先生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精湛技艺,将这些传统经典佳作演绎的精彩纷呈,带给
全世界每一个乐迷以极大的艺术享受。也是送给我们最好的新年礼物!为使朋友们更好地欣赏音乐会,在此将深度
和重点介绍一些著名的圆舞曲作品,祝朋友们新年快乐,愿音乐永远陪伴我们的心灵!                       

◆◇◆◇◆◇◆◇◆◇◆◇◆◇◆◇◆◇◆◇◆◇◆◇◆◇◆◇◆◇◆◇◆◇◆◇◆◇◆◇◆◇◆◇◆◇◆◇◆◇


奥地利村燕圆舞曲
                         
(作品164号)


    约翰·施特劳斯的弟弟约瑟夫·施特劳斯(Josef Strauss,1827-1870),被誉为“舞曲的舒伯特”。这是因
为,他写的舞曲跟舒伯特的音乐一样单纯明快而富于生活气息。他写过三百多首作品,有作品编号的至少有两百八
十三首,其中包括八十首圆舞曲、一百首波尔卡、四十四首波尔卡风格的马祖卡舞曲。原先约瑟夫并不打算做音乐
家,他从工科学校毕业后就在维也纳市的建筑公司或民间的纺织厂当工程师。一八五三年当他哥哥约翰病倒,他才
开始登上乐坛,并指挥乐队的演出和从事音乐创作。作为指挥家,他曾通过管弦乐演奏会介绍同时代的瓦格纳、李
斯特等作曲家的作品,为此作出了很大贡献。他自己不仅写舞曲,也爱写钢琴曲等作品,不过,迄今被人们欣赏的
还是舞曲。其代表作有《奥地利村燕圆舞曲》、《天体音乐圆舞曲》、《我的一生充满爱与喜悦圆舞曲》;《可爱
的喋喋不休的小嘴巴波尔卡》和《打铁匠波尔卡》,波尔卡风格的马祖卡舞曲《女人心》、《蜻蜓》等。       

    《奥地利村燕》原是一部小说。在一八六二年至一八六三年,西尔伯施泰因(A.Silberstein,1827-1900)描
述阿尔卑斯山的景色以及年轻人恋爱故事的这部通俗长篇小说,在当时成为畅销书。约瑟夫·施特劳斯从中获得启
发,将住在大城市的人们快要忘记的阿尔卑斯民间连德勒舞曲的音调融入这首圆舞曲里,写出富于民族色彩的作品
获得与同名小说一样的声誉。这首《奥地利村燕圆舞曲》写成后,约瑟夫将它题献给同名小说作者西尔伯施泰因。

    由序奏、五个小圆舞曲和结尾组成的这首作品于一八年九月六日首次演出。在小快板的序奏中,可以听到属音
的持续音陪衬下单簧管独奏的旋律。这段音乐使人联想到在阿尔卑斯山村民中间流传的岳得尔唱法和岳得尔调运用
真嗓子与假嗓子频繁交替形成的这种岳得尔唱法的民歌,显然是它的音调来源,它使阿尔卑斯山的景色油然而生。
接下来是第一圆舞曲的主题(A),这个主题开头八小节是民间连德勒的旋律,六度大跳的音程,附点四分音符在
第一拍、两个八分音符在第三拍等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点,在这里都有所表现。接下来可以听到由长笛和双簧管等
演奏的奥地利村燕的啼鸣声。第一圆舞曲的另一个主题也非常健美。第二圆舞曲的旋律很质朴。第三圆舞曲从E大
调转到B大调,使人想到民间愉快的轮舞。回到E大调的第四圆舞曲主题,又跟岳得尔调相似,增强了这首圆舞曲
的民间色彩。在《奥地利村燕圆舞曲》中,长笛、单簧管、双簧管乃至短笛等木管乐器,一直为增强乐曲的民间因
素起着重要作用。像第四圆舞曲的这个主题就是由单簧管演奏的,第五圆舞曲的主题则增加了短笛。在这之后乐曲
情绪步步高涨,变为热烈欢快的舞蹈气氛。最后,以第三、第一圆舞曲的素材形成结尾。                     

欢乐的人生圆舞曲(享受生活圆舞曲)
                           
(作品340)


    一八六九年初,约翰·施特劳斯的弟弟约瑟夫·施特劳斯写了一首《我的生涯充满爱与欢乐圆舞曲》。翌年约
翰·施特劳斯与此呼应地写了这首《欢乐的人生圆舞曲》,并于同年一月十五日在维也纳音乐协会(乐友协会)大
厅开幕纪念舞会上首次演出。这个被称为乐友协会“金色大厅”的场所,现在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会场。每年
的元旦,由该乐团主办的新年音乐会就在这里举行,主要演奏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本曲题献给该协会,全曲由序
奏、五个小圆舞曲和结尾组成。序奏以快板速度奏出号角性的音调开始,造成热烈气氛的这段典礼音乐,是庆祝乐
友协会大厅开幕的开场锣鼓,接着改为圆舞曲速度,为舞会的开始作准备。第一圆舞曲(A)段显然是从序奏主题
演变而成的。(B)段与(A)段形成情绪上的强烈对比。其它几个小圆舞曲的旋律也都各有自己的特点,结尾再
现了第一、第三、第五圆舞曲的音乐后结束。                                                           

皇宫舞台圆舞曲
   
(作品161号)


    兰纳的代表作《皇宫舞台圆舞曲》于一八四零年一月十六日在宫廷大舞厅首次演出。这一年,兰纳被授予“宫
廷乐团团长”的荣誉称号。从此,他不仅指挥伴舞用的音乐,而且也指挥在宫廷演奏会上演出的其它曲目了。这一
年,他还到意大利成尼斯旅行演出,一八三八年还曾到米兰演出。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后半期,他和老约翰·施特
劳斯写的圆舞曲已使维也纳圆舞曲体裁趋向于定型。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序奏规模比较大,而且并不一
定拘泥在三拍子上,有时也用偶数拍子开始。(2)各首小圆舞曲的旋律不再是八小节为一个段落,而是以十六小
节为一个段落,用相映成趣的两个段落构成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3)随着小圆舞曲本身规模的扩大,构成整首
乐曲的小圆舞曲的数量减小,一般都以五首小圆舞曲组成。(4)结尾变得丰富多彩,常常再现前面一些小圆舞曲
的段落终曲。以上概括的一些特点,在这首圆舞曲中也表现出来了。不过,现在常听到的已不是最早的原曲,而是
经过后人整理的。全曲由序奏、五首小圆舞曲、结尾组成。乐曲开头的序奏用快板,2/4拍子,带有加洛普舞曲
的特点。加洛普是十九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轮舞,速度较快,常用二拍子或四拍子,源于德国。“加洛普”
的原词是马儿奔驰之意。作为管弦乐曲,这段序奏有六十八小节,它的钢琴改编谱则减为二十八小节。第一圆舞曲
开头的主题用弦乐演奏,只用弦乐歌唱的这个旋律优雅动听。有人说:“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虽是同名同
姓的“圆舞曲之父”的儿子,但是其创作却与兰纳有着更多的联系。从这里的旋律也可以窥见,小约翰的旋律写作
确实与兰纳的作品有着一脉相承之处:甜美的旋律,常常运用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康教授所说的“顶真格旋律”(即
前一句句尾的音与后一句句首的音相同的旋律)构成,句内也常常运用同音反复,使旋律润滑、流畅。五首小圆舞
曲依次奏完后进入结尾。在这里完整地再现了第一圆舞曲,后半段还再现第四圆舞曲的片段,并从容地结束全曲。

皇帝圆舞曲
     
(作品437号)


    “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在六十多岁时创作的这首《皇帝圆舞曲》,于一八年完成,同年十月在柏
林王宫花园舞蹈大厅首次演出,由作曲家本人指挥。以前一直认为这首圆舞曲是为庆贺奥地利皇帝即位四十年纪念
的宫廷舞会写的。作为宫廷舞会的乐长,约翰·施特劳斯确实在这年写过一首圆舞曲,但是据日本约翰·施特劳斯
协会常务理事保柳健说:“那是作品434号的《皇帝庆典圆舞曲》,并非作品437号的这首《皇帝圆舞曲》”
本曲由序奏部、四个小圆舞曲、结束部构成。序奏部规模不小,本身就是带结尾的三部曲式,有着独立的音乐形象
C大调,2/2拍子,以从容不迫的速度开始。开头是具有典礼进行曲特点的段落,简短的中间部用第一圆舞曲开
头的音调。开头段落再现之后,出现带有宣叙调特点的大提琴独奏的旋律。大提琴的独奏段落使人想起男宾向女宾
邀舞时的场面。第一圆舞曲C大调,由对比性的二部曲式组成。这首小圆舞曲的两个主题,充分地体现了整首圆舞
曲的基本情绪。(A)部分徐缓,据说按当时的惯例,这是上了年纪的主宾起舞的段落,它的旋律优雅动听。用整
个乐队的全奏来演奏的(B)部分,使音乐活跃起来。这时参加舞会的人都到舞池中来了。在三小节的过渡之后,
(A)(B)两部分都重奏了一遍。第二圆舞曲A大调,也是二部曲式,(A)段温文而雅,(B)段富有生气。
第三圆舞曲转回到C大调,二部曲式(AB)。前半段(A)流畅,后半段(B)由管乐和大提琴奏出的旋律,使
乐曲进入高潮,气氛变得富丽堂皇。第四圆舞曲F大调,带再现的三部曲式。(A)段活跃,(B)段舒畅。结尾
先再现第一、三圆舞曲,然后热闹的舞蹈场面突然消失,放慢速度,转入宁静的意境,出现第一圆舞曲开头的主题
音调,它好象是在回忆已经过去的盛大舞会。最后又回到圆舞曲速度,用整个乐队强烈的声响结束全曲。       

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
   
(作品314号)


    这首已流传百余年而闻名全球的作品,原先是声乐圆舞曲,于一八六七年在维也纳完成,同年二月十五日在维
也纳男声合唱协会举行的音乐会上首次演出。合唱部分由该协会合唱团担任,指挥鲁道夫·魏因乌尔姆。同年三月
十日,在施特劳斯管弦乐团表演的星期日定期演奏会上,举行了只用管弦乐队演奏的首次演出,指挥由作曲家本人
担任。乐曲的全称是《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曲名取自诗人卡尔·贝克一首诗各段最后一行的重复句:

你多愁善感,         
    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
  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
真情就在那儿苏醒,   
在多瑙河旁,         
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香甜的鲜花吐芳,     
  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
      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
夜莺歌喉啭,         
在多瑙河旁,         
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乐曲的创作背景与一八六六年爆发的普奥战争有关。这一年的七月三日,在萨多瓦战役中奥地利一败涂地,甚
至兵临首都维也纳城下。在普鲁士的压迫下,沉闷的气氛笼罩全城,为了扭转维也纳市民低沉的情绪,在一八六六
年前担任过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的约翰·冯·赫贝克委托约翰·施特劳斯写一首声乐曲,但约翰·施特劳斯当
时对于声乐创作,尤其对于写合唱曲感到信心不足,因此先写好的是没有歌词的音乐,然后才由词作者填上歌词来
加以完成。最早的歌词作者是约瑟夫·魏尔,现在的歌词,是由另一位诗人弗朗茨·冯·格尔纳特重新创作的。委
托约翰·施特劳斯写曲子的音乐家赫贝克,就是于一八六五年五月一日发现舒伯特《未完成交晌曲》总谱的人。当
时赫贝克担任宫廷乐长和音乐学院的教授,在约翰·施特劳斯尚未完成这首圆舞曲时,他已离开了维也纳的男声合
唱团。此曲初演时反应一般,但是到了同年七月三十日在巴黎的万国博览会的会场上,由作曲家自己指挥演出时,
《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受到热烈欢迎,从此不胫而走,一直为各国人民的生活锦上添花。在维也纳,它甚至被称
为奥地利“非正式的第二国歌”,成为奥地利人民的骄傲。                                               

    全曲由序奏、五首小圆舞曲和结尾构成。但是,和约翰·施特劳斯的其它维也纳圆舞曲一样,实际演奏或灌制
唱片时,常常被略去某些段落。序奏分成两个大段落。在小行板速度、6/8拍子的前半段里,小提琴的震音使人
联想到微波荡漾的多瑙河。随后圆号徐徐奏出整首圆舞曲的主要音调,长笛等木管乐器在较高的音区吹出下行音调
与其呼应,其主要音调最显著的特点是前紧后松的节奏型和分解和弦式的上行的旋律线。这些特点使这个主要音调
具有积极向上的力量。由它的呈示和九次变化重复构成的这一段音乐形象鲜明生动,犹如是在描绘黎明前朦胧中的
宁静的河边景色。借景抒情,美丽的多瑙河充满诗情画意。接下来是序奏的后半段,转入D大调,改用圆舞曲速度
3/4拍子演奏的这段音乐十分活跃,它起着真正的序奏作用,即从节奏及其它方面为圆舞曲的正式开始作好了准
备。用三种不同性格的音乐素材缀合而成的序奏后半段,预示着后面展现的圆舞曲音乐的丰富多彩。紧接下来是五
个小圆舞曲,每个小圆舞曲都包含两个相映成趣的旋律,唱出婉转动人的歌声。第一圆舞曲开头的主题简洁、明朗
包含着对人生的希望。它用序奏一开头的音调构成,是全曲最主要的主题。接下来的主题与这个明朗而抒情的主题
形成鲜明对照,它轻松、明快,在较高的音区上用带舞曲特点的下行音调缀成。第二圆舞曲主题(A)的特点是:
以下行音调作为准备之后出现向上方大跳的音调,从而使音乐充满活力、健美、爽朗。在D大调上的这段音乐一结
束即转到B大调,这种色彩性的转调,使柔和的旋律显得格外动人。接下来是再现第二圆舞曲开头的段落,然后转
入第三圆舞曲。在这里,前半段的主题由第一小提琴用连续的平行三度奏出而另有新趣。后半段则在每个乐句开头
用八分音符的连奏使音乐更富于流动性,旋转不停的舞蹈场面表现得有声有色。四小节的过门后,乐曲从G大调转
到F大调而进入第四圆舞曲。它的开头一段优美动听,乐声和主题的波浪型的旋律线一样,涌上来后逐渐地平静下
来。后半部分强调舞蹈节奏的效果,气氛活跃。进入第五圆舞曲之前,有一段间奏。这个最后的小圆舞曲,先由第
一小提琴和木管奏出柔美的主题,接下来的部分是全曲的高潮,用乐队的全奏表现热烈欢快的舞蹈场面。以合唱形
式演出时,结尾简短、直截了当地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以管弦乐形式演出时,用规模较大的绪尾,其中综合再现
了前面几个小圆舞曲的某些段落:先是从第三圆舞曲开头的一段演变而成的音乐,接着再现第二圆舞曲、第四圆舞
曲;在D大调上再现第一圆舞曲的主题后终曲。                                                         

◆◇◆◇◆◇◆◇◆◇◆◇◆◇◆◇◆◇◆◇◆◇◆◇◆◇◆◇◆◇◆◇◆◇◆◇◆◇◆◇◆◇◆◇◆◇◆◇◆◇



【接下页】
最后编辑psdlxm 最后编辑于 2016-06-16 20: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