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12/16/2007]〖越劇〗徐玉蘭、王文娟《紅樓夢》全劇 2CD [原抓CD轉分段320k MP3(350M)



引用:







 


    越劇小生。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1921年12月27日生於浙江省新登縣(今浙江省富陽市新登鎮)。越劇表演藝術家,祖籍浙江新登。1933年入新登的東安舞臺科班學花旦,後改老生。1939年與吳月奎等組建興華越劇社。她改唱小生的時間是1941年12月19日,地點在上海老閘戲院,當時是與施銀花搭檔。1947年9月組玉蘭劇團。與王文娟合作始於1948年。1952年參加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文工團越劇隊,10月在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以《西廂記》獲演員一等獎。1954年起加入上海越劇院。
    徐玉蘭唱腔的特點是高亢激昂,熱情奔放,剛柔並蓄,華彩跌宕。徐玉蘭嗓音條件好,音色甜亮,音域寬廣,常用音區為11度,唱腔中較多吸收越劇傳統的“喊風調”以及紹興大班、京劇中高揚的旋律和輪廓鮮明的潤腔方法,旋律多在中高音區展開,音調大起大落,她的唱腔突破了越劇曲調較為平穩婉約的格調,注入高亢昂揚的因素,尤其是其[弦下腔]突破了原來的唱腔功能,在悲傷痛楚之外更能表現激昂奔放的情緒。如《北地王 哭祖廟》這段[弦下腔],開頭一句[倒板]曲調高昂激越,氣氛強烈,整個唱句的音調、形式及落音中吸收融化了紹劇[正工]、[二凡]的因素,為全曲奠定了悲劇性的基調。唱段高潮部分“把先帝東蕩西掃、南征北剿……白白斷送在今朝”這一垛句,則吸收了京劇[高撥子]的高昂音調及節奏形態,唱法上則運用越劇的潤腔處理,使這段唱曲調激昂,節奏鏗鏘有力,人物的感情如江河噴湧而出。周恩來總理就曾稱讚道:“誰說越劇都是軟綿綿的?徐玉蘭的‘哭祖廟’就很高亢壯烈麼!”
    徐玉蘭起腔、甩腔旋律華彩,節奏多變,如《紅樓夢 金玉良緣》的起腔“今天是從古到今、天上人間、第一件稱心滿意的事氨,音調自低到高,層層上揚,在“事”字上跳至最高音,然後快速下行,整句唱音域寬至13度,淋漓盡致地宣洩了人物當時的感情。







    越劇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1926年12月生於浙江嵊縣坑邊村。唱腔平易質樸,流暢自然。表演上以善於描摹人物神態、傳達內心感情著稱。戲路寬廣,創造了各種不同的舞臺形象。以演《追魚》、《春香傳》、《紅樓夢》等劇著稱。
    幼年拜師學藝,後在滬、杭一帶演出。1939年離家至上海,師從表姐--越劇小生竺素娥。初習小生,2年後,改學花旦。開蒙戲是《投軍別窯》飾王寶釧。1944年受竺素娥提攜,與其搭檔演出《碧玉簪》、《盤夫索夫》等戲,脫穎而出。1945年下半年,與小白玉梅、邢月芳合作。1947年與陸錦花合作,成立少壯越劇團。1948年春與尹桂芳搭檔,演出了《雙槍陸文龍》等戲。1948年秋,進玉蘭劇團與徐玉蘭合作,首演《風瀟瀟》。上海解放後,與徐玉蘭合作演出《白毛女》、《信陵公子》等劇碼。1952年7月參加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文工團越劇隊。在第一屆全國戲曲會演中飾演《西廂記》中崔鶯鶯,獲演員二等獎。1953年春,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停戰談判代表團政治部文工隊,為中朝兩國人民的子弟兵演出和做交換戰俘的服務工作,獲朝鮮勞動黨頒發的三級國旗勳章和志願軍二等軍功章。1954年春,隨團參加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實驗劇團。同年秋,參加華東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春香傳》中扮春香,獲表演一等獎。由於在該劇中出色地表演了朝鮮少女的情懷而受到同行的高度讚賞,成為她的成名作。至60年代初期,藝術上日臻成熟,扮演了神話劇《追魚》中的鯉魚精、《則天皇帝》中的武則天和《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等角色,都以演技精湛、個性突出、形象鮮明,在觀眾中留下了鮮明的印象,被行內名家贊為善於塑造人物的性格演員。1958年8月,作為中國勞動人民代表團成員訪問蘇聯。1960年6月,出席全國文教群英大會。與徐玉蘭合演的《追魚》、《紅樓夢》,曾多次招待國內外貴賓。1955年緬甸總理吳努授予她金質獎章。自50年代中期起,多次隨上海越劇院赴朝鮮、越南、泰國、新加坡和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演出,為越劇藝術光揚海外作出貢獻。
    她在演唱上已形成自己的風格,有“王派”之稱。學生有單仰萍,錢愛玉,王志萍等。曾任上海市人民代表。1989年獲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首屆"金唱片獎"。享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的政府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