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Allnew 2001 線上電子書<<<黃帝內經>>>
http://www.tcmet.com.tw/nw2001/Huagindex.asp?whichbook=1



《黃帝內經》(約403-200B.C.),實乃后人托名黃帝之作,《內經》何以冠「黃帝」之名?黃帝乃華族始祖,這樣命名,只是為了「崇本溯源」,並借以昭明中醫藥文化的淵源之早。

  《內經》既非「黃帝」所作,也不是在黃帝那個時代就寫成了。它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經眾多名醫家之手,逐漸整理補充而成的。在書中,精通醫藥的聖人,不再如伏羲、神農之時,是「孤聖」;而是黃帝擁有了一支通曉醫藥的隊伍,如岐伯、雷公、伯高、少師、少俞等,反映了古代群賢研究醫藥的真實歷史局面。正因為有眾多的名醫參加研究討論,《內經》才能涉及到如此廣泛的內容,如:陰陽、五行、哲學、天文、六令、醫理、藥論、經絡、針刺、解剖、病因、經方、治法一系列醫藥學的根本問題;才能歷經二千年而依然成為中醫理論的基石。

  而有史家推斷「黃帝內經」一書應是在漢朝由劉向劉歆父子搜集以往醫書編纂而成,自此我們才說,中國醫學至少有2000年的歷史,這就是拜考証學之賜。

  而內經中多處寫到了黃帝對百姓疾病的關心與焦慮。黃帝說:「天地之間,萬物之中,沒有比人更寶貴的了,人的生命依靠天地之氣而生成,順應四季的變化規律而生活。無論君王,還是百姓。都希望保全身體健康。但當形體發生了疾病,往往自已不能察覺,因而導致病邪一天天深,附著在骨髓中,對此我很憂慮。我把百姓當成子女,又養育百官,並征收他們的租稅,很可憐他們不能終盡天年,還接連不斷地生病。我想叫他們不服藥,也不用砭石,只是用細針,刺入肌膚,就能疏通經脈,調和氣血,使氣血運行,在經脈中起到逆順往來的相合作用,並使這種方法傳給後世。」黃帝研究的這種方法就是《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記載的也是我們至今仍在使用的針灸療法。

  黃帝,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也是中華醫學理論的創始者和中醫藥文化的奠基人。

  從甲骨文的研究,以目前辨識的古代文字當中發現,「醫」的初文和本字是「殷」,古讀如衣。它是一個合體的象形文字,與石像浮雕的畫像極為相似。因此以砭石治病應是藥草尚未制定以較為普遍的醫療技術。盤庚遷都於殷,改國號為「殷」之後,另創「醫」字以代替殷,因此遂有醫字的產生。

  中國醫學為整個中國學術之一部份。當某一時代某一學術思想盛行,常影響當時的各個領域,所以中國醫學也不能自立於中國學術思想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