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国彩票业揭秘

早在15世纪,彩票就在欧洲流行。1880年左右,杭州一个叫刘学询的人在北京会试时,发行一种“闱姓”,其法是将应试举人的姓印在一张纸上,定价出售,由买者去猜。发榜后猜得最多的依次得头、二、三等彩。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彩票。

    科举未废时,“闱姓”风行于广东。清光绪初年,且奏抽“闱姓”捐,以助军饷。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批准发行的“湖北签捐票”,这就是正式的彩票了。到1894年,上海还开始流行一种来自菲律宾的“吕宋发财票”。上海的彩票店号根据“吕宋发财票”的号码,自己印行一种凭证,将彩票分条出售。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省督军以“善后”、“济实”、“慈善”为名,发行各种奖券搜罗钱财,如“湖北军事善后有奖义券”、“湘赈慈善救济券”、“浙江绍萧塘工券”、“山东兴业票”等等。这些彩票中发行历史最久,信用最好的是“湖北票”及“浙江绍萧塘工券”,每期卖光。湖北、浙江塘工两种彩票,在当时就采用了摇球中彩的办法,以示公正。这三个球是:一个球摇前三位数,一个球摇后二位数,凑成五位数即为中奖号码。另外一个小球摇几等奖。“浙江绍萧塘工券”是官办的,以修造绍兴、萧山的海塘为名,发行过四五十期。

   

军阀为争彩票发行权开战

    到了民国初年,除少数彩票(如湖北票)在当地开彩外,其他均集中在上海开彩。于是各省督军假救济难民等名义,设立各省奖券局,如川边、察哈尔、热河、绥远、湖南、河南等,均假救济之名在上海发行彩票,所以上海几乎每天都有一二种彩票开彩。当年上海彩票店号发售彩票的场面五花八门,有的门前张灯结彩,有的高搭牌楼。卖出过大彩的店家的店堂里红烛高烧,使人们心甘情愿把荷包里的钱掏出去。

    国民党统治时期,还曾由政府出面,发行过一些全国性与地方性的奖券,如1929年浙江省政府为举行西湖博览会,发行了“西湖博览会有奖游券”。抗战胜利后上海市政府以恢复建设为名,发行了“珠宝奖券”,稍后又发行“房屋奖券”,等等。

    各省军阀要在上海发行彩票,必先与上海护军使打交道,互相讨价还价,发行彩票的省拿多少,上海护军使拿多少。当时的齐卢之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抢占上海的彩票发行这块肥肉(当然最大的收入还是鸦片烟)。除督军外,一些有特殊势力的人也常借各种名义开办奖券,如“上海大亨”徐乾麟在江湾办了个“游民工厂”,便借机发行“游民慈善彩票”。

   

四大家族靠彩票大发横财

    四大家族在垄断了旧中国的经济命脉后,利用官办、商办等不同手段,发行各种名目的奖券,并操纵奖金,大发横财。1933年5月,由国民党政府发行的“航空公路建设奖券”就是其中之一。航空奖券发行之初,国民党政府公布了《航空公路建设奖券条例》,规定:国民政府为筹集发展航空筑路经费起见,每年发行不记名奖券四次,每次50万张,每张售价计“国币”10元。每次发行所收券款,由国民政府提取50%,其余50%作奖金。以每年发行四次计算,单这项“航空公路建设奖券”,政府就得到1000万元,占1933年国民党政府出口税收2200万元的45%。

    到1935年8月,又改为每月发行一次,一年发行12次,真是大利之所在。为了年复一年地推行这种奖券,国民党政府开动宣传机器,报上登巨幅广告,路边有路牌广告,还用中航公司的飞机到全国各地散发传单,甚至连宋子文都出面为航空公路奖券贴金,说这是借鉴欧美各国的做法以补助国库,满足建设之需等等。其实,当时宋子文把大量发行的航空奖券交给“上海闻人”金廷荪开设的大运公司包销。金廷荪将彩票批给江苏、浙江、安徽几个省,并通过投机套用头寸发了大财。金廷荪为了答谢杜月笙出力,让他包销的航空奖券得以顺利发行,在杜美路(现东湖路)特地建造了一幢华丽的大洋房送给杜月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