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山诗话

野山诗话


                                         

                            作者:叶子拾柔 


 

    古人言,诗以言志。
    我认为:诗是心汁的凝晶,是感情的升华。
    人是有感情的生物,在没有文字以前,人类便先有诗,因为有人在,便有生活,就有爱、恶、欲、思、于是便有诗。

   
              夜莺的歌,是飞禽界的诗。

              花朵的色彩和香气,是植物界的诗。

              初民性爱的叹吟和呼喊,是最初的诗。



    诗是人类文化的起始,人生在世,千情万绪,百感交加:如是喜、怒、哀、乐、忧、思生焉,喜怒哀乐悲忧思构成生活的七弦琴,七根琴弦随着感情有浪潮起伏、回环变化,幽怨如诉,或若火山喷薄,不可抑止......

    “怒发冲冠......仰天长啸状怀激烈......”(岳飞词)的是山洪瀑布,陶渊明“归去来兮”是山溪流泉,“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恨水长东!”(李煜)是凄风夜雨。

    “相视常恨言语浅,相思始觉海非深!”这是多么感人心魂、饱和感情力量的诗句,没有真实切身感受与情感,是写不出震撼心灵的诗音的,鲁讯比喻他为文的深意时说,他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他文章(包括诗)是从血管里喷射出来的。

    诗,这一概念的含意,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概指诗的境界、魂魄、风骨及其在美学上的效应,也即是诗的真谛和实质,是诗的本体。

    狭义的是指谓在文学范畴的一种结构表现形式、一种体裁,但若认为把文字、词汇拼凑成这一体裁形式就是诗那就离诗太远了。

    中医的<汤头歌诀>平仄押韵都很工整我中只是当它是歌诀,决不是诗。
    有人说鲁讯的〈野草〉,苏轼〈赤壁赋〉虽然没有排成一行行格律文字,却都是一章章上乘的诗篇。

    没有真实与诚实感情能源作动力,不是肺腑之音、虚假造作应市的诗是干瘠贫血的,虽则精工雕饰得平仄格律都很工整,我却不把之作诗看,而谈起〈兰亭序〉和前后〈赤壁赋〉却仿佛被带进了诗的王国,感受到无限诗美的享受,于是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何为诗美呢?

    诗美也有二个方面:一是诗的构象美,一是诗的内涵美,构象美是衣冠,构象是身躯体质,构象美指艺术加工的感觉效应。内涵美是饱和感情力量,也是诗的灵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像电掣惊雷一样打动人心的,就是充满着感情力量的诗的灵魂。

      难乎的是,诗美的质往往必须根筑于善的本土之上,真、善、美、本来就是三位一体的,唯其如此,所以,出自真与善的诗,才是真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善。



      有了真和善作基点,因此才美起来,流传百代。
      美学上的真,不仅谓表象上的真,乃指高层次的文学法庭和道义法庭上的真,哲学上叫做“真知”。

      诗人,就往往依凭他的童心和诚实能透过世俗尘障后面烛见常人看不到的事物善恶本质与分界,这就是“真知”,凭真知而敢于直面是非善恶而予以严正大辨析、判论、贬褒、疾恶扬善者,谓之“良知”,良知者,不囿于名位,势利、荣辱、得失存亡所能左右,而仅仅忠诚于人类生活美好的愿望追求和崇高的人道主义原则,具此真知和良知者,为人类的赤子。

      不失其赤子之心者,方近乎诗和诗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