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Georg Solti 蕭提小傳:



引用:



Georg Solti 蕭提小傳:



一九一二年,蕭提出生於布達佩斯,雙親皆為猶太人,他的音樂天賦很快地被發覺,於是便於六歲開始學鋼琴,後來進入布達佩斯的李斯特音樂院,隨高大宜、杜南伊、Leo Weiner等人學習。

巴爾托克成為蕭提的老師完全是個巧合。大約是蕭提十五歲時,當時他在音樂院隨Arnold Szely學鋼琴,有一次他的老師生病,於是就請巴爾托克來代課了五、六個星期,因此很意外的巴爾托克就成了他的老師之一。這五、六個禮拜算是蕭提與巴爾托克的短暫接觸,但由於巴爾托克生性害羞,不善交際,因此與學生們並不親近。蕭提也認為他並不了解巴爾托克,但是他卻對巴爾托克的音樂十分欣賞。九○年十一月,當他率領芝加哥交響樂團回到匈牙利時,還在布達佩斯演出一場全部為巴爾托克作品的音樂會,向這位他心目中的大師致敬。

邁向指揮之途 蕭提的啟蒙樂器是鋼琴,但是他十三歲時聽了一場老克萊巴(Erich Kleiber)指揮的音樂會後,遂下決心朝指揮一途邁進。十八歲時進入布達佩斯歌劇院擔任排練師,彈奏鐘琴、大鍵琴、鋼片琴、為歌手伴奏樣樣都來,學了不少,這對他日後指揮歌劇有極為重要的幫助。一九三六年第一次到薩爾玆堡,隔年帶著一封介紹信面見薩爾玆堡音樂節主席,請求給予參與預演的機會,音樂節主席要他彈鋼琴協助排練。當天下午兩點左右,他到達排練現場,歌手與製作人已到,但指揮還沒來。他坐在鋼琴前開始排練,過了一會兒發覺有個人在看著樂池,竟然是托斯卡尼尼!托氏對蕭提說了一句:「很好!」得到大師的稱讚,使得蕭提興奮萬分,這對他來說實在是莫大的鼓舞。 一九三九年,政局詭譎,希特勒野心日增,蕭提體會到在匈牙利已無演出空間,於是經由友人建議赴瑞士琉森求取托斯卡尼尼的介紹信,以便往美國發展。不久後戰事爆發,家人勸他切勿回國,因此他在瑞士一待就是七年,這段期間他重拾鋼琴技藝,教琴並替人伴奏,一九四二年還贏得日內瓦國際鋼琴大賽冠軍,並得到與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合作的機會。直到一九四六年大戰結束後,蕭提才又繼續他的指揮事業。他受美軍之邀於慕尼黑指揮貝多芬的歌劇「費德里奧」,這次的演出極為成功,使得他獲聘為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的音樂總監。而在此之前他完全沒有接任過類似的職務,但歌劇院的行政主管們從來不曾懷疑他的能力,蕭提日後回憶此事,將原因歸功於他早年在布達佩斯歌劇院所打下的基礎。他在這個職位上全力以赴,鑽研新的曲目並學習行政事務,六年當中他指揮四十五部歌劇的演出,而這每一部都是他的第一次指揮。

一九五二年蕭提轉任法蘭克福歌劇院音樂總監,在法蘭克福期間,他除了指揮當地樂團,還周遊於世界各大城市客席指揮,柏林、維也納、巴黎、羅馬、倫敦、紐約、芝加哥、舊金山等地的著名樂團他都指揮過。一九五九年,蕭提受邀前往英國柯芬園歌劇院指揮「玫瑰騎士」,十分成功,當時柯芬園就有意聘他為音樂總監,但是他認為他已經在歌劇院中待得夠久了,並沒有馬上答應。後來他到洛杉磯向華爾特(Bruno Walter)請教,華爾特認為他不應該停止歌劇指揮活動,因為如此一來將使得新舊歌劇指揮之間的傳承中斷。華爾特的建議,再加上六一年發生的「梅塔事件」(註),使得他接下了柯芬園皇家歌劇院音樂總監一職。在柯芬園的十年中(1961-1971),他的努力將這個地方性的歌劇院提升到世界級歌劇重鎮的地位,蕭提因而於一九七二年被英國皇家冊封為爵士,以表彰他的卓越貢獻。

一九六九年,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法籍的馬蒂農(Jean Martinon)離職,而樂團方面原本囑意的朱里尼又無意接任,於是蕭提便接下了芝加哥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一職,從此開展了他音樂生涯的高峰。他在這個職位上長達二十二年,將芝加哥交響樂團帶向自萊納以後的第二個高潮,使得芝加哥交響樂團成為美國頂尖的管弦樂團,甚至有樂評認為芝團的實力與歐洲的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不相上下。蕭提不但訓練樂團,更負起「世代交替」的任務,他認為他成功地為芝加哥交響樂團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他卸任以前,有將近三分之二的團員是他在任內親自挑選聘任的。他覺得很少樂團能與芝加哥交響相提並論,這是他感到十分驕傲的地方。

眾所週知,蕭提一直是英國笛卡(Decca)公司旗下的專屬藝人,彼此的合作關係持續至今已長達四十八年,這可說是史上最長的獨家錄音合同。他第一次與笛卡公司的接觸是在一九四六年,當時瑞士蘇黎世笛卡古典部的總監找蕭提談唱片錄音,蕭提希望能指揮錄管弦樂曲,但他當時還是以鋼琴家身份較為知名,製作人希望他先錄鋼琴,於是他便與小提琴家Georg Kulenkampff合作錄下了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布拉姆斯的三首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莫札特降B大調奏鳴曲(K. 454)。隔年六月,他終於獲得指揮樂團錄音的機會,在製作人的安排下,他與瑞士蘇黎世Tonhalle管弦樂團錄下了貝多芬的「艾格蒙」序曲,幾年之後,他又與倫敦愛樂錄下了海頓第一○三號交響曲「擂鼓」,自此展開了他與笛卡長期的合作關係。 在與笛卡的合作期間,最為人津津樂道,也是唱片史上的一項創舉,就是華格納「尼布龍指環」全劇的錄音。這龐大的錄音計劃從一九五八年九月「萊茵的黃金」開始錄製,一直到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全本「指環」才告完成,前後歷時七年。錄音地點在維也納的Sofiensaal,樂團是維也納愛樂,歌手則網羅了當時最偉大的華格納詮釋者--弗拉格史塔德、妮爾遜、費雪迪斯考、赫特等一流歌唱家,此外,錄音也是無懈可擊。這套錄音使得蕭提的指揮事業更上層樓,另一方面也開啟了他與維也納愛樂良好的合作關係。 直到今日,蕭提已經在笛卡錄製了超過三百餘張的唱片,他的唱片大部分以歌劇、交響曲為主,其中以華格納與馬勒的作品最為人推崇。合作的樂團當然以芝加哥交響樂團為主,其他還包括維也納愛樂、倫敦愛樂、倫敦交響樂團以及柯芬園皇家歌劇院管弦樂團等。

自一九四六年成為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的音樂總監,直到一九九一年卸任芝加哥交響樂團的指揮,這四十六年當中蕭提都一直擔任著重要的音樂職務。但由於卡拉揚於八九年去世,所以他又接了薩爾玆堡復活節音樂節的藝術總監,並於九二年正式上任。蕭提似乎總是有用不完的精力,他在錄「指環」的紀錄片中,指揮姿勢大而誇張、虎虎生風。但是三十餘年後,在九二年於薩爾玆堡指揮「魔笛」,他依然胳臂外彎、拍子向前甩、身體左搖右晃,絲毫未顯老態,讓人不敢相信這個八十歲的老人竟然如此活力充沛。現年八十二歲的他,依然興致勃勃地忙碌於音樂會以及錄音計劃,他還要與芝加哥交響、維也納愛樂、柏林愛樂、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一起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