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代及文化大背景
毛泽东生于1893年,而蒋介石早生六年,即1887。前者逝世于1976年,后者别世在1975年。毛泽东掌大权于1935年的遵义会议,蒋介石登上权力高峰在1927年的四一二政变。他们结束权力的时间只差一年,都是到死才放弃的。
他们是同时代的绝对对手,大陆两岸的最高权力者。他们都不是各自党的创始人,而是后来居上。他们都是靠军事上的才能或成就而登顶成功的,只不过毛泽东受命于危难,蒋介石却是一直靠着总司令的招牌独揽政权权。
蒋介石和毛泽东在大革命时代曾经合作过,那时候毛泽东是国民党宣传部长,蒋介石是北伐军总司令。
蒋介石曾多次想致共产党和毛泽东于死地,但都没成功。
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被扣,毛泽东最后还是主张释放。
蒋介石的得意门生胡宗南占领延安,在附近搜索毛泽东,只差几里地。
毛泽东和蒋介石开始重庆谈判,这是两人在决战前互致问候。
他们都具有相当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书法也很高。毛泽东的狂草师出米芾,蒋介石的楷书承自柳体力学。从中就可看到他们的性格多有不同,从而可以看到他们的军事指挥风格和战略思想也有很多差异。
毛泽东是湖南湘潭韶山冲人,湘楚自古多才。他喜欢曾国藩的思想和治兵,也承袭了湖南文化的豪放和诡异。
蒋介石生在浙江奉化溪口。浙江人擅长做生意,不免狡猾而喜欢各类交易。江浙本是文化荟萃,又鱼米富庶。看蒋介石也是依靠了这片东南才得以崛起,却把一向是故国败都的南京当成了首都。
蒋介石去过日本、前苏联、埃及等,他的国际见识应该说比毛泽东更广。
毛泽东一辈子只去过苏联两次,可他的世界声誉却比蒋介石高得不知多少倍。他的理论影响到全世界(当然主要是第三世界),他的人格魅力也曾让多少国际政治家叹服。
但他们都同意一件事:大陆、台湾是一个中国。
二、政治元气
人要想精神,必须保养元气。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一个领袖也一样,只不过那是政治元气。
先说蒋介石。
蒋介石的元气虽然一直想保养,可元气一直在受损。
首先是国民党、国军内部派系纵横、复杂,使得蒋随时随地要调和。虽说这么多派别会使得蒋的地位始终保持,但也很伤国民党和蒋的元气。说白了,就是不团结,不能统一思想。
于是我们看到,蒋的权力受到一定制约,党内的民主是不立不破,没有起到什么建设性的作用,反而是一片混战。胡汉民所谓“党内无派,党外无党”的主张一直就是梦幻,直到毛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才在中共主导下的中国实现了。
在具体事件上,第一伤元气的就是西安事变。张学良伤的是一个元首的尊严,一个总司令的巍峨。所以张学良必然受到制裁,否则何以恢复元气。
第二伤元气的是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剿共。虽然从长远的战略角度看,共军确实是比日本侵略者更大更深的隐患,但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剿共确实难以取得民心,是为极大的不智。蒋的政治分数因此下降很多。
而抗战也确实帮助毛和共产党养了很大的元气。
他们居于陕北、抗日大后方,可以休养生息。毛在此期间写下了很多有名的著作,如《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
到了抗战胜利,蒋介石终于得以养了一回大大的元气。作为中国抗战的领袖,他不仅受到国人的拥戴,更成为国际四巨头之一。
可惜这次修养没持续多久,就不合时宜地开始了内战。元气第三次大伤。
反观毛,始终站在弱者和为民族代言的立场之上,在政治上步步为赢,元气大涨直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诞生。
三、军事思想与才华
毛泽东打败了蒋介石,他的军事才华尽显无疑。也不能否认,毛泽东的军事智慧也是集体智慧,但最后在宣传上就全算在了老毛头上了。
蒋介石在军事上不是毛的对手,原因在哪里呢。
这里有个很关键的问题,到底人民的态度和参与对这场战争的胜负起到了怎样的影响。自古至今,笼络人心、人心的向背对胜负都是很关键的。
毛的根据地在陕西等农村地区,处在弱势,一直很弱小。他需要人心的支持,因此做出了很多可以赢得民心的努力,包括土地革命、敌后抗日、提出建设联合政府等。
蒋介石也需要,但没毛那么急迫。而且即使他想赢得民心,国民党集团内部的大官们也各有各的办法、各有各的利益,远没有毛的根据地那样好办。于是,他不可能进行土地改革,直到退守台湾。
看看蒋介石的军事经历就会发现,他特别擅长打消耗战。即使面对比他强大的日军,也是习惯“以空间换时间”的消耗战。等到了打共军,还是一样。用很多集团军来攻打毛的根据地——陕北,试图一举歼灭;以损兵折将换来几座城池,可共军主力早已转移。
而毛泽东更主张打歼灭战。这虽跟毛的弱势有很大关系,但也反映了他的那种灵活多变的战略思想。即: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变内线为外线、变劣势为优势。
毛通过游击战和运动战歼灭蒋军有生力量的战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而蒋介石的战术思想却显得比较陈旧。
蒋最常用的就是分头进击、会攻围剿、步步为营、集团作战,缺乏想象力。
而毛则围城打援、穿插迂回、击弱旅动强敌,可谓针锋相对。
难道蒋介石就不会这些吗?
我想还在于,他没指挥过这样的游击战,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也就特别不习惯这样的战法。
说白了吧,就是蒋对城市和交通要道特别偏好,总是以为占领城市就能统领周边。喜欢用机械化的军备来推演战争的未来。
蒋所犯的大忌就是不能把广大的农村置于战略的视野里,让毛钻了个天大的空子。
这里又要说到三农问题了,也就是:农村、农民、农情。
蒋介石不能把握农民的心理和欲求,怎么可能对付在农村游刃有余的毛,只能让毛在农村坐大。
不能把握这些农情,势必大军一动,情报都掌握在共军手中,后者早就跟那埋伏好了。于是败退,又退到城里,最后只能龟缩防御了。
当发动决战之进攻时,毛选择了东北。这和他集中优势兵力的一贯思想一致。
虽从总体看,当时的国军优于共军。只在东北,国军的实力逊于共军。
在北满,有林彪的根据地。它北靠苏联大后方,南有松花江之堑。
中国地理北高南低。从北向南打,是为俯冲。这是毛的战略方向。从南向北打,是为仰攻。这是蒋的战略方向。
于是高下、优劣立判。
4、从夫人看
如果毛泽东的结发妻子杨开慧不是过早被捕去世的话,或许以后中国就没那么乱了。又是红颜祸水论,谁叫江青那么招人恨的。
现在我只比较他们最后一任、也是任期最长的妻子:宋美龄和江青。
显然,宋美龄无论家庭背景、学识、英语水平、眼界、风度,都比江青强上百倍,除了演戏。谁教当时的陕北那么土的,来了个上海戏子就如明珠了。
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婚后,很快就进入核心决策层。而江青在婚前受到政治审查,婚后被冷藏了二十年。
总体看来,蒋介石的婚姻比毛泽东的要成功许多,是思谋良久、理智下的情感成果。而毛泽东选择江青,则是一招败棋。
很多政治局的人都反对毛与江的结合,周恩来还特地指示上海地下党去调查江青的历史。但毛已经有了某种激情,过不了江青的美人关了。这件事告诉我们,政治家选老婆,一定不要找演员。演员都是很虚荣而且善于伪装,于是她的伪装在压抑虚荣的同时,也在寻找着虚荣的爆发时机。
宋美龄虽然没有亲生的孩子,虽然在中国政坛叱咤数十年,但依旧可以善终。
而江青就没那么幸运。她真的是不知道政治为何物,而把政治当成了一出闹剧,把自己当成当然的主角。而导演就是毛泽东。
5、是非成败转头空
在是非、成败方面,毛泽东与蒋介石可谓是在时空上截然相反。蒋介石首先因北伐发迹,经历了成功、失败、反思、成功三个阶段。与此同步的,毛泽东则从井冈山崛起,经历了失败、反思、成功、反思、失败三个阶段。
按照时间来排的话,就是:
20世纪 蒋介石 毛泽东
20至30年代 发迹在北伐,逐渐控制中国 崛起于井冈山,瑞金红色政权失败
30至40年代 抗日成功,内战失败 反思,抗战成功,内战成功
50至70年代 因反思而使台湾腾飞 因反思而发动文革最终失败
蒋介石在抗日大胜之后,未经过需要时间与实践的历史性反思,就开始了内战,最后迅速失败。无论怎么说,在1945年时,主动权是掌握在蒋手里的。在退守台湾后,蒋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反思。这样的反思决非是皮毛的,而是灵魂的。土地革命,经济改革,最后是善终。
而毛泽东只在抗日中小胜,而在内战中大胜。这两场胜利都源于其在长征途中与延安窑洞里的反思。在1949年以后,毛的反思不仅没有停止,而且更加激烈。而战争时期与建设年代是需要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的,这一点是毛所欠缺的。林彪的逃跑与殒命宣告了毛第二次反思的失败。之后的毛,就一直沉浸在这样的反思之败当中了。
由此可见,蒋与毛确实是一辈子的对手,始终在较着劲儿。
如果不是蒋龟缩于台湾,如果不是毛夺取了大陆,中国的现在其实没啥不同,台湾的现在也未必就是一党专制。正如40年代的共产党报纸也在鼓吹民主,以此攻击国民党的专制。这,确实只是一种策略而已。正如现在,共产党也在靠着高压政策过活,与当年的国统区是一样的惶惶。
如果共产党不能把天下治理得超过如今的台湾,那么还会有第二个“毛泽东”,亦如共产党自己所说的“亡党亡国”。当然,国是不会亡的,只会选择新的另一个“共产党”。由此亦可见,无论“毛泽东”还是“共产党”,都是历史更迭的一个工具。而我等如今的责任,就是不能让历史再如此惊人地相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