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命运激变

第55节 新世纪留学潮

大清王朝的最后十年,叫人眼花缭乱。有首山西民谣唱道:

        破戏台,烂秀才
        小脚板子洋烟袋
        火车站,德律风
        大脚板子毕业生

前两句,说的是4个过时的旧事物。后两句,说的是4件时髦事。“德律风”是电话机(Telephon);“毕业生”即出自新式学堂,特别是留洋归来的学生。学生出洋和姑娘不缠脚一样,其时兴的程度,相当于火车和电话。

仿佛一夜间风气大开,三十多年前,曾国藩、李鸿章送学生去美国,没有一个满族子弟和高官子弟报名应考,此时,慈禧太后多次降旨,“命选择各旗子弟遣赴各国”,“命近支王公有愿出洋游学者,着报名侯派”,“命遴派翰林出洋游历游学”……。一时间,惟恐不“洋”的八旗子弟和高官子弟,纷纷带着仆人漂洋出海,其中甚至有总督和巡抚的公子。

已获功名的士子,有的当了多年翰林,还决心留学,如曾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哲学、美学、文学与心理学的蔡元培;有的在考中进士后弃官不做选择出洋,如曾到日本中央大学学习法律的中国近代名记者黄远生。

1902年3月20日,袁世凯派55名学生自天津出发赴日本陆军学堂。此后,各省陆续派生赴日,越来越多的青年自费赴日。因为日本距离中国较近,留学费用较低;而1906年废除科举,又把更多的士子逼上留学这一条路。——世纪初年的“留日潮”,因此兴起。

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达600余人,清政府为此派出总监督赴日。1904年初,留日学生达1300人。1905年底,8000人。1906年秋,已达13000人。1907年2月6日,日本宣布中国在日留学生达17860人。此前不久,有300名中国官绅,在东京法政速成学校经一年半学习法律、政治、理财、外交后毕业。在“留日潮”中,许多学生的名字是人们所熟知的:黄兴,宋教仁,鲁迅,蒋介石……

各地政府对派学生去欧美同样热情有加。早在1903年,梁启超就在美国遇到十余名“北洋官费生”、“杭州官费生”。他们在耶鲁、斯坦福、哥伦比亚、加州伯克利等大学学习。1904年,25名湖北学生被送到比利时留学。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在江南挑选出国留学生,胡敦复等青年被选中。端方命他的秘书温秉忠(第二批“留美幼童”,曾就读麻省伍斯特技术学院)护送赴美。利用这一机会,温秉忠把他的两个外甥女带到美国,她们是十四岁的宋庆龄和九岁的宋美龄。

事实上,远在清廷还没有建立“庚子赔款留学计划”、正式组织“官派留美”之前,在美国已经有了通过各种渠道到来的中国学生,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自费生。1903年,唐绍仪的两个侄子被送到美国,送到他所生活过的SPRINGFIELD,送到他和梁如浩、黄耀昌、盛文扬住过E. C.GARDENER家。GARDENER的孙女HELEN G.WILLIAMS回忆道:
        
我们全家都聚在一起,等着父亲去车站接他们回来。

最后我们听到了马的嘶鸣声。我们都站了起来,相互看了一下,走到了前厅。又有出租马车关门声,接着台阶上来许多脚步声,前门开了,我父亲的声音,“请进,”我们古老熟悉的前厅里进来了五位中国男孩。尽管他们身穿英国学校的校服,深蓝色细条纹的外套,短裤,宽白色翻领,他们看起来还是更象外国人。最高的一个用非常清晰的英语说道,“我叫PAUL。我是代表,”然后,在我父亲的帮助下,我们做了相互介绍,包括我们家的猫“咪特姆丝“也大声地发出咕噜声,给我们年轻客人们一个微笑。从此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几年开始了。
        
1904年12月,中国驻美公使、“留美幼童”梁诚为了中国的赔款是用黄金还是用白银一事,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据理力争,谈话间海约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赔案实属过多”,引起他的注意。这说明美政府已发现,有关部门在上报庚子之乱的损失时,有“浮报冒报”。敏感的梁诚不再去纠缠赔款用金用银之事,而是向美国政府郑重提出“减收赔款”的要求。经梁诚不断奔走,老罗斯福总统在1907年12月3日国会咨文中,要求授权“退还”庚款。这一议案被正式通过,但规定应退还的美金10,785,286.12元必须用于派遣中国学生留学美国。这就是“庚款留学计划”的由来。

为选派学生赴美,1909年,在京师设立了游美学务处。第二批留学美国的幼童、外务部主事唐国安担任帮办。这年,在630名参试者中仅录取了47人。据说因为有这样的插曲:唐国安代表外务部的意见,主张招收十六岁以下的幼童,像他自己那样,从小送美培养,否则对外国语言“绝无专精之望”;学部则坚持招收三十岁以上的学生,不然的话,“国学既乏根底,出洋实为耗费”。双方针锋相对,评阅考卷时,外务部所取的英文第一名,在学部一分未得;而学部所的取第一名,在外务部受同样的待遇。

于是有了折中的方案,将游美肆业馆办成正式留美预备学校,先在国内有计划地从长训练,以便培养合格的毕业生送美留学。内务府将皇室赐园——清华园拨给学务处,所以预备学校名为“清华学堂”,1911年,唐国安担任学堂监督,后学堂改名“清华学校”,唐国安任校长——他由此被称为清华大学草创期的校长。

第一批“庚款生”中后来清华大学校长有梅贻奇,有第四批留美的幼童邝国光的儿子邝煦堃。第二批“庚款生”中有胡适、赵元任(著名语言学家)、竺可桢(著名气象学家)。从1909到1918共499名学生使用庚子赔款的返还部分留学美国。此事大大推动了留学美国的潮流,其它各类官费留美和私费留美生迅速增加。到1917年,在读的留美学生达1170人,已回国的留美生400人。

第一批“庚款生”赴美,由唐国安护送。有趣的是,他们在美国旧金山登陆后,走的路线和近40年前“留美幼童”完全一样。他们坐火车横穿美国,下车的第一站,还是春田(Springfield)。在那里迎候他们的,是当年政府“召回”幼童时逃跑的容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