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命运激变

第50节 袁世凯重用“留美幼童”

新世纪最初的五、六年间,“留美幼童”的命运发生突变。曾几何时,他们几乎成了洋务运动的陪葬而被社会遗弃。现在,乌云里忽然露出了阳光。

“庚子事变”结束后的1901年11月20日,正准备启程北上,接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山东巡抚袁世凯,向朝廷呈递《道员唐绍仪请调北洋片》,称赞唐绍仪“素为洋人所敬服,而于北洋情形犹为稳悉”,推荐曾就读哥伦比亚大学的“留美幼童”唐绍仪担任津海关道——这一职务实际上是北洋大臣的外交负责人。

仅仅两周前,弥留之际的李鸿章在病榻上口述遗嘱,称“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力保袁世凯成为他的继任。袁世凯迅速崛起,而李鸿章残存的洋务事业,也由他继承并发展,成为他政治资本的一部分。

和他的“前辈”曾国藩、李鸿章非常不同,袁世凯没有深厚的中国文化根底。他从小过继给当官的亲戚,自幼是顽童。他曾在夜晚捉来一堆萤火虫,捣烂了涂抹在脸上,用发光的脸吓唬他的私塾先生。他参加过两次“童子试”,都没有考中,气得一把火烧掉了过去作的诗文。他痛恨八股,痛恨科举,酷爱纵马、练武和赌博。

袁世凯被人称为“才堪应变”。他离经叛道,但老于权谋,擅长在政治的赌场趋利避害。戊戌政变,他做出背弃光绪投靠慈禧的政治选择。慈禧变法,他又是鼓吹“新政”最有力的高官。中国的第一辆汽车,是他从外国买来献给慈禧太后的。

袁世凯早已注意到他的同龄人,李鸿章培养的这一批“留美幼童”。1884年,朝鲜发生政变,驻扎汉城的袁世凯带兵弹压。听说亲中国一派的领袖被刺伤,在总税务司家中救治,便前往探询。到门口,只见一个年轻人持枪而立,意气凛然,阻止袁兵进入。经询问,才知是中国派到朝鲜的税务官员唐绍仪。此后的十年,袁世凯是清廷派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的委员,唐绍仪是他的助手,直到甲午战争。没有谁比袁世凯更清楚唐绍仪的才干。

1901年,袁世凯42岁,唐绍仪刚40岁。趋时趋新的袁世凯接过李鸿章的衣钵,他顺理成章地要起用李鸿章栽培的这一批留洋人才。

袁世凯在天津大展他的“新政”宏图:从兴办新式学堂到派学生留学,从整理财政税收到发展铁路电信,从训练新式军队到建立现代警察制度。为在军中普及教育,他派人以北京话为基础“创造切音新字”,这是最早的汉字拼音。

当袁世凯在北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时,一批“留美幼童”聚集天津。

1901年底,唐绍仪出任津海关道,一直到1904年。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下,他参与了从八国联军手中接收被占的天津,处理涉外事务,以及督察税务、清理金融等工作。在天津,他还创办了新的电报学堂,招收15岁左右的“幼童”前来学习。

唐绍仪的继任者是梁敦彦。当年从美国“召回”后,他在天津电报学堂当翻译,因父亲去世,回广东奔丧,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成为新上任的两广总督张之洞的译电员,从而被张之洞赏识,作为幕僚。1900年“庚子事变”,由于梁敦彦帮张之洞筹划,使两湖地区未发生波动,张之洞将梁敦彦升至“江汉关道”,1904年改任津海关道。不久,又兼任京奉铁路总办。

曾就读美国斯蒂芬工学院的梁如浩,曾和唐绍仪一同去朝鲜海关,后同在袁世凯幕府。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后,梁如浩担任北宁铁路总办和牛庄海关道,然后,他又接替梁敦彦任津海关道。他的继任还是“留美幼童”,曾就读耶鲁大学的蔡绍基。

蔡绍基和周寿臣也曾在朝鲜海关工作,回国后,蔡绍基在维新时期参加了天津中西学堂的创办。1903年4月27日,天津中西学堂改为北洋大学,蔡绍基先为帮办,后为总办。他是留美幼童中出现的第一位大学校长。曾就读哥伦比亚大学的周寿臣,曾担任牛庄海关道和天津招商局总办。

在袁世凯的旗下,还有原北洋海军军官曹嘉祥和蔡廷干。还记得哈特福德高中那位酷爱猎枪的中国学生吗?曾担任“镇远”舰枪炮大副的曹嘉祥,被袁世凯派为天津巡警道,是中国新式警察的创办人之一,因为他的努力,“新政”时期的“北洋警政”闻名全国。在甲午战争中驾鱼雷艇逃跑,曾被日军俘虏的蔡廷干,获释后归国。通过袁世凯的保奏,战后被革黜的海陆官员陆续恢复原职,绝大部分收归袁世凯幕下,蔡廷干是其中之一。他成为袁世凯的幕僚之后,以其娴熟的英语词令和丰富的国际知识渐为袁氏倚重。

袁世凯权倾一时,就任直隶总督不久,他就被清廷任命为督办铁路大臣、督办商务大臣和督办电政大臣,铁路、电信等要害部门都在他的管辖之下。一时间,一批学习铁路、电报的“留美幼童”又都成为袁世凯的骨干力量,其中有詹天佑。为了使用这位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袁世凯和张之洞还曾发生“争夺”,袁世凯最终将詹天佑留在了北洋。

“留美幼童”们忽然成为被争夺的宝贝,他们的命运出现戏剧性的转折。

一百年后,人们到天津,还可以在旧城鼓楼南看到至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会馆建筑——1907年落成的“广东会馆”。那是一座具有潮州风格的的大院落,墨瓦青砖,雕梁画栋,内有旧时的客栈,还有巨大的戏楼,可容纳七、八百人的木结构室内剧场,楼上包厢,楼下散座,富丽堂皇。你在广东会馆可以看到一块石碑,镌刻着捐款修建人的姓名。其中有唐绍仪、梁敦彦、梁如浩、蔡绍基、周寿臣等一批“留美幼童”。20世纪初年,这些中年人在天津已经是官职显赫的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