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清之卒

第46节 末日目击者(1)

李鸿章等人数十年的心血被毁于一旦。甲午战争,海军中的留学生们或死或伤,或是被日军俘虏,或是被朝廷革职。“留美幼童”原本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中国的自强培养的,可是今天,当自强运动迅速走向末日的时候,诡谲的命运,却要安排一些“留美幼童”,作为这个末日的目击者,让他们背负巨大的屈辱——当他们刚刚步入而立之年。

1895年1月31日,就在黄祖莲阵亡的第二天,与他同属第四批幼童的同学梁诚,作为清廷全权议和大臣张荫桓和邵友濂的随员,随代表团到达日本广岛。30岁的梁诚已经是一名职业外交官,当年被“召回”后,他曾是“电报生”,后来考上总理衙门的章京(秘书)。1886年到1889年,梁诚随公使张荫桓在中国驻美国使馆工作。20世纪初,他成为中国驻美公使,“庚子赔款留学计划”是由他的努力而建立的。

在梁诚的外交生涯中,1895年赴日和谈是最屈辱的经历。他们到达日本的那天,威海刚刚陷落,北洋海军的指挥中心刘公岛尚未被攻克。为了推迟议和,在战场上获取更大的利益,日方蓄意挑剔和刁难中国议和使臣。他们狂傲地指责中国与世界各国几乎完全背道而驰,称中方的外交文书不合规格,张荫桓等不具有缔约的全权。他们要逼出“名位极崇能肩重担”的最高代表李鸿章,到日本议和。使臣被逐,张荫桓等无奈回国。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到达日本马关。在李鸿章随员名单中,又有一位“留美幼童”林联辉。

林联辉是李鸿章的医官。他也是第四批幼童,曾和梁诚一同就读麻省安道渥(Andover)的菲利普学校(Phillips Academy)。“召回”后,他被分配到北洋医学堂(Viceroy´s Hospital Medical School)。这是李鸿章创办的中国第一所西医学校;因为一位英国医生曾治愈李家人的重病,李鸿章相信而且重视西医。林联辉是这位英国医生的得意弟子,1885年,他和他的留美同学金大廷、何廷梁、李汝淦、曹茂祥、周传谔一起毕业。他留校任教,甲午战争前已经担任校长(总办)。

他是李鸿章身边的医生,他比常人更能体察这位72岁的总督的身心创痛。战争爆发后的数月里,上有皇帝太后的重压,下有士大夫们潮水般的攻讦,李鸿章心境昏暗,陷入一片紊乱。这个一生都按严格作息时间生活的人,此时起居无节,寝食不安。他惶惶不可终日,时而狂怒,随意呵斥身边的幕僚和亲属;时而抑郁,语言颠三倒四。李鸿章每天需要外国医生来给他做理疗,以至弹劾他的奏章告他“每日须洋人上电气一百二十分,时用铜绿浸灌血管,若不如此,则终日颓然若醉”……

战争无可挽回地失败,李鸿章知道失败的苦果只能是“割地求和”,但在中国人的道德观里,战败后的妥协仍是卖国,所以他决不愿受万世唾骂。在光绪皇帝召见时,他有言在先:“割地之说,不敢承担”。又说:“割地是不行的,议不成我就回来”。直到光绪最终做出“割地”的决定,授予他“商让土地之权”,他才勉强接受使臣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