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清之卒

第43节 荔枝飘香的军舰(2)

1886年,他为醇亲王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大阅海军”,接下来的两年中,他又费尽心机,以海军建设的名义向各地筹措巨款,将巨款的利息为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这都是政治。李鸿章洞若观火:修好颐和园关系到慈禧结束垂帘听政顺利引退;慈禧引退关系到光绪顺利“亲政”,执掌国家权力;而这一切,莫不与皇帝生父醇亲王有密切的关联。

李鸿章的惨淡经营,换来慈禧太后和醇亲王对海军建设的支持。1887年底,在欧洲订购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4艘巡洋舰回国服役。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拥有西方装备、拥有一批“西学”人才、按照西方章程训练作战、甚至按照国际惯例使用英语发令的舰队。

1891年,据《万国公报》主办人林乐知编《各国新政治记》称,本年,中国海军占世界第8位,日本占第16位。

在表面上亲善平和,欢宴频频的同时,访问日本的中国海军军官也在对日本舰队进行观察。“定远”舰舰长(管带)刘步蟾忧心忡忡地报告提督丁汝昌,日本海军实力已经迅速提高,北洋海军添船换炮刻不容缓!

然而,也恰恰在这一年,清政府的户部奏准停止购买外洋军火两年。事实上,从1891年到甲午战争前的3年中,北洋海军没有增加一艘军舰。那正是世界海军装备更新换代的一个关键时期,军舰的主机、锅炉、装甲、火炮,种种技术都在迅速进步,但中国海军却开始了“冬眠”。

日本人紧追不舍。他们制造了“高千穗”、“千代田”等巡洋舰后,在1892年又从英国购买了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吉野”。

作为岛国的日本,有着强烈的危机感。“明治维新”的政治家们成功地利用了日本的民族性格,他们高举皇权的旗帜,维护中央集权,煽动国家至上的炽烈情绪,同时又“廓然更张”,“慕效西法”,从政府管理、经济运作到社会文化,进行了天翻地覆的改革。天皇率先脱下和服,穿上西服和军装;议会在声称“决万机于公论”;“文明开化”成为日本人的口头禅,到处有人在主张废除汉字,提倡喝牛奶、吃牛肉,和外国女子结婚以改良民族体质。消防局、新闻纸、邮政局……各种西方事物随处可见。

中国的先进的海军,就像矗立在荒漠上的一座华丽的宫殿。从曾国藩、李鸿章酝酿派遣幼童出洋,幼童十年后归来,直到此时,幼童们都已成为海军军官,有的甚至当了舰长,整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结构都没有发生变化,封闭守旧的势力依然强大,腐朽的空气令人窒息。

1894年初夏,广东水师的“广甲”舰奉命北上。“广甲”舰的舰长是曾就读瑞萨莱尔理工学院的第三批“留美幼童”吴敬荣,帮带大副是曾就读麻省理工学院的宋文翙——这是中国海军惟一一艘舰长和大副都是“留美幼童”的舰只。他们的特殊使命,是“遵例解运岁贡荔枝进御”,军舰成了为皇帝和太后运送贡品荔枝的运输船,仿佛从前“一骑红尘”的快马。

就在他们把贡品荔枝送到天津的时候,战争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