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清之卒

第39节 瘴气浮动的山间(2)

分三批回国的幼童,第一批21人中有17人被分配到1880年刚刚创办的天津电报学堂。在美国成绩优异的耶鲁学生梁敦彦、黄开甲都曾是天津的“电报生”,但他们不久就被高官看中,梁敦彦成了两广总督张之洞的秘书,黄开甲成了中国电报局总办盛宣怀的秘书。更多比他们年龄小、学历浅的幼童们则和电报事业终身相伴,他们在这里学习收发报、勘测、电讯原理,出了学堂即投入大规模的“电线”建设。

中法战争即将爆发时,曾纪泽曾强烈建议李鸿章将“电线”延伸到京城。李鸿章告诉他,当初是因为害怕士大夫们的反对,所以暂时从天津开始,渐开风气。现在条件逐渐成熟,可以先修到京城附近的通州,逐渐接到京城。

李鸿章的“渐进”,收到的是突飞猛进的效果。“电线”的益处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而投资压力又远比造船购舰要轻。到1889年,全国除陕西、甘肃和湖南三省,各省都有了通往京城的电报线。在前所未有的四通八达的“电线”网的背后,有“留美幼童”和电报学生的巨大贡献。

中法战争之后,广东广西的海防边防建设成燃眉之急。位于南国前线的这两个省份,山高林密,沟壑纵横,驿站投递向来迟缓。“留美幼童”投入紧急建设南方电报网的工作,他们经历的危险和艰辛令人难以想象。

1886年,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对电报学生大加赞赏。他说,广东广西的电报线远抵边关瘴疠盛行的地区,那里也是我们最早修建海底电报线的地方。电报学生们不怕艰难险阻,勘测地形,运送设备;不怕烦劳地架接电线、巡护维修;不厌繁细地检核密码,翻译电文。在军情紧张的时候,他们通宵达旦在电报局值班;他们经年累月地这样工作,没有技术的人完全不能替代。许多人积劳成疾,一些人遭遇危险。两广地区终年多雷暴,电线动辄被震断,而工匠缺少,恢复线路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常派一名学生,自己携带机器到山涧大河之间,在两岸奔驰,查验,修理……十日八日的风餐露宿,这不是其它差务可以相比的!

“留美幼童”当之无愧,是中国电报业的开山鼻祖和创业英雄:

周万鹏,曾任中国电政总局局长。第三批幼童。曾居住在麻省霍利约克(Holyoke)的卡格温先生(E.R.Kagwin)家。

朱宝奎,曾任上海电报局局长、清朝邮传部左侍郎。第三批幼童。曾就读纽黑文(New Haven)霍普金斯语言学校(Hopkijs Grammar School)和南哈得利高中(South Hadley High School),曾居住在南哈得利的摩尔先生(E.A.Moor)家。

袁长坤,曾任清朝邮传部电政负责人。第三批幼童。曾和周万鹏同在麻省霍利约克(Holyoke),同住在卡格温先生(E.R.Kagwin)家。

陶廷赓,曾任湖北省电报局局长。第四批幼童。曾居住在麻省亨廷顿(Huntington)的埃拉德女士(Miss A.M.Allard)家。

程大业,曾在清朝统辖蒙古时期任恰克图电报局局长和满洲里电报局局长,负责修建了京城到蒙古的电报线,毕生在遥远的边疆服务。第三批幼童。曾就读哈特福德公立高中(Hartford Public High school),居住在巴博先生(J.O.Barber)家。

吴焕荣,曾任江西省电报局局长。第四批幼童。曾就读纽黑文(New Haven)霍普金斯语言学校(Hopkijs Grammar School),居住在斯蒂芬.胡拜尔牧师(Rev.Stephen Hubbell)家。

方伯梁,曾任汉口电报局局长。第二批幼童。曾就读麻省理工学院(M.I.T)。

唐元湛,曾任上海电政分局总办,曾去瑞典“爱立信”公司考察。第二批幼童。他曾经和蔡廷干一起住在麻省春田(Springfield)麦克琳先生(A.S.McClean)家,因为太顽皮,被蔡廷干一同被“遣送”到洛厄尔(Lowell)机器厂学习,因而被特许剪掉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