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清之卒

第38节 瘴气浮动的山间(1)

搜寻“留美幼童”在被清廷“召回”后的资料,有一个词常跳到眼前,那就是“电线”。这不是今天的“输电线”和“电灯线”,而是“电报线”。在尚未有电灯的年代,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电报,而李鸿章是封疆大吏中和电报关系最密切的人——也因为这个原因,“留美幼童”和中国的电报业结下不解之缘。

查看李鸿章早期的电报稿,会看到今人难以理解的奇怪现象。以1880年秋天的一份电报为例,那时李鸿章正与在美国的陈兰彬等商议召回幼童召回;更紧迫的大事,是驻俄公使曾纪泽(曾国藩之子)正在与俄方谈判收回被占的伊犁,李、曾函电交驰;9月30日李鸿章发给曾纪泽一份电报,曾纪泽10月4日收悉,曾纪泽10月5日回电,李鸿章10月11日收悉。一份电报的往来,竟然用了近两周时间!

后人很难想象李鸿章的电报是这样发送的:他的电报,需要从天津通过轮船寄到上海,再经上海的外国电报局发到俄国。遇到海上风暴,就要用“六百里飞驰”的驿站快马——当年的“特快专递”——传递电稿。

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用兵之道,神速为贵。泰东西各国于讲求枪炮之外,水路则有快轮船,陆路则有火轮车,而数万里海洋欲通军信,则又有电报之法。近来俄罗斯、日本均效而行之。故由各国以至上海,莫不设立电报,瞬息之间,可以互相问答。独中国文书尚恃驿递,虽日行六百里加紧,亦已迟速悬殊。查俄国海线可达上海,旱线可达恰克图。钦使曾纪泽由俄国电报到上海,祗须一日。而由上海至京城,轮船附寄,尚须六七日到京。如遇海道不通,由驿必以十日为期。是上海至京仅二千数百里,较之俄国至上海数万里,消息反迟十倍。倘遇用兵之际,彼等外国军信速于中国,利害已判若径庭。且其铁甲兵船,在海洋日行千余里,势必声东击西,莫可测度,全赖军报神速,相机调援,是电报实为防务所必需。”

直到幼童被“召回”之前,中国大陆还没有长途电报线。和所有西方事物一样,电报进入中国,遇到重重阻碍。和开矿山和修铁路遭遇的抗拒一样,保守势力反对的理由是,它会毁坏祖宗的坟墓!

于是,英国人1865年在上海到吴淞间强行修建的“电线”被沿途百姓拆毁;丹麦“大北公司”1871年铺设的由香港到上海的海底电线,不能上岸,只得改装一条旧船,在吴淞口当浮动电报站。到了1880年,通信的落伍已经使中国的许多事变得荒唐。正如李鸿章所抱怨,讯息从上海传到京城,竟然比上海传到俄国要慢十倍。

1879年,李鸿章在天津大沽口到市内紫竹林总督衙门间修建了一条短途“电线”,试机时,他在衙门一声号令,数十公里外的炮台守军闻风而动。这是中国人在中国大陆修建的第一条电报线。1880年,朝廷终于批准了李鸿章修建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南北洋陆线”)的请求。这条电报线,和李鸿章办的“轮船招商局”一样,吸纳民间资本,由“官督商办”,完全由中国人控制。它的修建速度很快,到“留美幼童”即将回国的时候,李鸿章的电报已经可以当天到达美国。

难怪李鸿章为电报事业急需人才而挠首。他令陈兰彬告诉吴子登和容闳,“将出洋局幼童择其颖悟纯静、尚未进入大学院者二十人,令速赴各处电报馆游历,讲求电学,津、沪新设电报需人……”

清廷决定“召回”幼童后,李鸿章又发电报给吴子登:“电报学生可令先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