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归去来兮

第26节 大学生(2)

詹天佑在这里就读的是耶鲁大学雪菲尔德学院(Sheffield Scientific School,清政府称“先非尔”),选学的是铁路专业。在第一年上学期,他的课程包括:德文、英文,解析几何,物理,化学,基本绘图。第一年下学期:语文,物理及化学,数学(球体三角学),基本力学,自然地理,植物学,经济学,绘图测量。第二年他进入土木工程系,上学期:数学,测量,图形几何,德文,法文。下学期:数学,力学,图形几何,地形学,测量,德文,法文。第三年上学期:野外工程,勘测铁路路线,计算路基土方,土木工程,凿石术,地质学,矿冶学,法文。下学期:土木工程,动力学,基本力学,蒸汽引擎,矿冶学,天文学,水力学,绘图,地质学,法文。

容揆和谭耀勋是抗拒“召回”,在大批幼童回国后,留在美国完成耶鲁大学学业的。李恩富、陆永泉则是被召回后,重新回到美国,读完了耶鲁。我们在清政府的文件中,发现曾溥在1875年底已经被送回国,他何以出现在耶鲁学生的名单中,存疑。幼童李桂攀也是在被“召回”后又重返美国完成大学学业,详情待考。

在位于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当时清政府称其“波士顿机器大书院”),曾有8名中国“留美幼童”就读:邝咏钟,方伯梁,邝贤俦,薛有福,宋文翙,邝景扬,邓士聪,杨兆楠。同时期的还有一位香港来的自费生Cheong Mong Cham,他的中文名字不详。

在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档案馆,我们查到了中国“留美幼童”丁崇吉的入学登记卡。我们在资料中看到另一位幼童王良登也是哈佛生,惜乎没有查出他的资料。

3位“留美幼童”进入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清政府称作“高林避亚大书院”):唐绍仪,周寿臣,吴仰曾。曾进入的耶鲁的张康仁,被“召回”国后,又重返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毕业。

5位“留美幼童”进入了纽约州首府奥巴尼附近翠尔城(Troy)的瑞萨莱尔理工学院(Rensselarer Polytechnic Institute):吴应科,吴敬荣,苏锐钊,罗国瑞,潘铭钟。潘铭钟15岁就进入大学,被称为“天才少年”,却因过度刻苦,在入校一年后病逝。我们在哈特福德看到了潘铭钟的墓,草丛中,小小的墓碑已经开裂。

幼童邝荣光进入拉法叶学院(Lafayette College)。

幼童何廷良、邝国光进入安姆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清政府称其“庵空士地大书院”)。

幼童邝炳光、温秉忠进入伍斯特理工学院(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幼童吴仲贤进入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

幼童梁如浩进入斯蒂芬理工学院(Stevens School of Technology,清政府称其“士地云大书院”)。

幼童黄仲良进入里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清政府称其“利兮大书院”)。进入这所大学的还有另外两位幼童,姓名待考。

幼童沈嘉树进入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可以肯定,这决不是“留美幼童”进入大学的完整记录,例如幼童曹嘉祥,《广东近代人物辞典》说他曾入美国的大学,陈金揆,《清末海军史料》说他是留美大学生,都有待进一步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