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哦!新大陆

第18节 孔夫子在美国

在美国的人的眼里,来自遥远中国的“留美幼童”们聪明,可爱,又不无神秘:他们的筷子,他们的毛笔,他们屋子里的神龛和孔夫子圣像。分散居住到各处的幼童,会被定期安排回哈特福德,在留学事务局学习中国功课。于是,好奇的美国人有时可能会听到,在他们的楼房里,会传出这样的奇妙的音乐般的读书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干:元、亨、利、贞。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是中国学生的必修课。它们包括:五部儒家经典,也就是被称作“五经”的《诗》、《书》、《礼》、《易》、《春秋》。《孝经》,也是儒家经典。《小学》,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等编的包括《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嘉言》、《善行》等文章的儿童教育课本。幼童们还要学习《国朝律例》,也就是朝廷颁布的法规。

对一百多年后的中小学生来说,这些功课有一多半至少是过于艰深了。但在当年,这是必须。这些课本,许多是中国文化的传世经典,而它的核心,是孔夫子的学问。一代又一代中国的学子,一辈子和这样的经典厮守。所谓“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都是苦读者的典范故事;所谓“皓首穷经”,就是不惜怀抱着这些诗书,在科举道路上走到白头无怨无悔。因为儒家的经典,规定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伦理,是治国、立家、做人的根本规范。国家,家庭和个人的根基可动摇不得啊。
洋务派领袖人物,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早在办船政学堂时就告诫学生,要“以中国之心通外国之机巧”,决不可“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这也是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领袖人物的共识:中国越是遇到危机,越是需要学习西方,就越是不能忘了这些根本。这样的思想,后来被张之洞提炼为八个大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由曾国藩、李鸿章奏请朝廷批准的《选派幼童赴美办理章程》规定:“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二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这就是说,幼童的各种中国书籍中,还有一本特别的《圣谕广训》,在留学期间是要反复读的;不只是读,还得由正委员陈兰彬(后来是容增祥、区谔良、吴子登)和副委员容闳每七天定期宣讲一次。这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呢?

原来,“圣谕”是清朝康熙皇帝在十七岁那年,告诫老百姓做人的道理和应遵守的规章制度的十六句话:

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所为。息诬告以全善良。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生命。

从那时开始,清朝建立了一个制度,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由地方官员和军队将领向士绅、百姓、官兵讲解康熙的十六条“圣谕”。讲解有一套严格的仪式,讲解的内容,是一些官员对“圣谕”所写的阐述专著。后来,雍正皇帝对康熙“圣谕”又进行演绎和阐释,作成《圣谕广训》,每一条都配有600字左右的解释文字,总计上万字,被称为“万言谕”。它用简约的文言写成,百姓难懂,所以后来又有多种白话解释本。

到了幼童出洋的同治、光绪年间,每半月一次讲解《圣谕广训》早已成为强制性制度,不但用官话讲,还用方言俗语讲,有吴方言本流传于世。《圣谕广训》还被外国人重视,有英、德、俄、法、意、葡等多种翻译本。《圣谕广训》是万千学子人手一册的书,是清代童生考试(俗称考秀才)的必试内容,按照规定,每次考试的最后一场都要指定誊清十六条“圣谕广训”中的一条,错十个字就不及格。

对“留美幼童”,朝廷规定“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二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所谓“房、虚、昴、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确定的“二十八宿”的名称,他们把沿着黄道和赤道附近的星象划为二十八个不同部分,每个部分为一“宿”,每一日都有值日宿名。这样,按照朝廷的规定,留学事务局每七天要向幼童宣讲《圣谕广训》一次,比国内的宣讲次数还多了一倍。如果和现代星座对应,那么,每当天蝎座(房宿)、宝瓶座和飞马座(虚宿)、金牛座(昴宿)、长蛇座(星宿)位于中天的日子,《圣谕广训》就要开讲。

“务令以孝悌为本,才能为末。器识为先,文艺为后。所读书皆正书,所交者皆正士,确然于礼义之可守,惕然于廉耻之当存。……在野不愧名儒者,在国即为良臣!”《圣谕广训》里的这些句子,幼童们是应当出口成诵的。

按计划,幼童留美十五年,即使每次宣讲只讲一句“圣谕”,每年就要宣讲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三遍,一名幼童在美国留学的日子里,要循环往复地听四十五遍!

《圣谕广训》似乎比四书五经都更受重视,因为它是本朝两个皇帝的教导,而且讲的是眼前的规矩。如果说,向不识字的老百姓宣讲,是要让他们当顺民;那么,朝廷规定向“留美幼童”宣讲《圣谕广训》的目的——“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就更有深意。其实,“尊君亲上”正是孔夫子学说的核心,和幼童们在异国接受的“异学”有明显的不同,朝廷决不愿意看到幼童们成为“异学”的俘虏。

有一位名叫黄暄桂的幼童(这个名字并不在120人之列,应当是和官费生同来美国的自费学生),在美国写下了一首诗,留下了幼童所受中国式教育的特殊印记:

        十载攻书向学堂,果然富贵出文章。
        鳌鱼涌出千层浪,丹桂开时万里香。
        三级浪中龙见爪,九霄云外凤翱翔。
        状元榜上标金字,直入皇都作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