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容闳的梦

第9节 把这份奏折载入史册吧(1)

派遣幼童到美国留学,是“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这两句话,是曾国藩和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里说的。因为“古今未有”,所以这一计划的决定,采取了极其郑重的方式:1871年8月5日,先由当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曾国藩和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联名,向同治皇帝(实际上是向垂帘听政的慈禧、慈安两位皇太后)会奏;太后们批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复议;总理衙门和曾国藩、李鸿章对奏稿进行商议修订,9月5日,再将“议奏”呈太后,最后,在9月9日,获得批准办理的圣旨。

在一个多世纪后重读这份奏折,看看曾国藩和李鸿章为派遣“留美幼童”向朝廷陈述的理由,看看他们为幼童留美所拟订、修改的章程,让人不能不为他们的一片苦心充满感慨。
        
两江总督曾同北洋大臣李奏为拟选聪颖子弟前赴泰西各国肆习技艺以培人才恭折仰祈圣鉴事……
        
这是向皇帝和太后呈奏的规定格式。开宗明义,请求选拔“聪颖子弟”到国外学习“技艺”。句中“泰西”是当时对西方各国的称呼,“肄习”,还有下文中的“肄业”,意为“学习”,与现代语言的“肄业”不同。曾国藩和李鸿章在回顾了近年来和官员们多次会商派学生留洋的过程后说:
        
……窃谓自斌椿及志刚孙家谷两次奉命游历各国,于海外情形亦已窥其要领,舆图、算法、步天、测海、造船、制器等事,无一不与用兵相表里,凡游学他国得有长技者,归即延入书院,分科传授,精益求精,其于军政船政直视为身心性命之学,今中国欲仿效其意而精通其法,当此风气既开,似宜亟选聪颖子弟,携往外国肄业,实力讲求,以仰副我皇上徐图自强之至意……
        
曾国藩和李鸿章这样评价外国的科学技术:他们在军事实力的背后,有包括地理、数学、天文、制造等多种知识;他们重视引入外国的先进技术,把学有所成的“游学”者请到学校,教授各门科学;他们把陆军和海军的建设看作“身心性命”……今天我们中国要仿效他们的成功之道,最紧迫的,是应当选拔聪颖子弟到海外留学,努力钻研,以实现皇上逐步自强的夙愿……

然而为什么要派人留学?有人说,天津、上海、福州等处已设局仿造轮船枪炮;京师已设同文馆,请西人教学;上海也开设了广方言馆培养学童;似乎“无须远涉重洋”。曾国藩、李鸿章的回答是:
        
设局制造,开馆教习,所以图振奋之基也。远适肄业,集思广益,所以收久大之效也。西人学求实济,无论为士、为工、为兵,无不入塾读书,共明其理,习见其器,躬亲其事,各致其心思巧力,递相师授,期于月异而岁不同。我中国欲取其长,一旦遽图尽购其器,不惟力有不逮,且此中奥窍,苟非遍览之习,则本源无由洞彻,而曲折无以自明。古人谓学齐语者,须引而置之庄岳之间,又曰百闻不如一见,此物此志也!况诚得其法,归而触类引申,视今日所为孜孜以求者不更扩充于无穷耶?
        
为了“所以收久大之效”,直接到先进国家内部去追本求源,他们的规划是:访选各省聪颖幼童,每年三十名,四年共一百二十名,分批搭船赴洋,在外国留学,十五年后,按年分批回国。“计回华之日,各幼童不过三十上下,年方力强,正可及时报效。”

      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