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引用:



劇情簡介:

紀元前五十年,羅馬共和政體末期,高盧



第一幕

森林深處,德魯伊教徒正聚集在他們神的地方,神聖的Irminsul的神殿中,聖壇中聖潔的火熊熊燃燒,教主歐羅維梭(Oroveso,男低音)正帶領眾人祈禱,他們祈求神保護他們打敗那些羅馬征服者。歐羅維梭宣佈,當時機到來,由他的女兒諾瑪(Norma,女高音)向大家發信號。

附近,波里歐內(Pollione,男高音),羅馬任命的總督,他正與自己的副官散步,一路上兩人談起了諾瑪,歐羅維梭坦言道自己已經不再愛女祭司長諾瑪,現在他正熱戀著一個年輕美麗的女祭司雅達姬莎(Adalgisa,次女高音)。破壞誓言令人痛苦,可是愛情的甜蜜卻叫人無法放棄。這時他們聽到德魯伊教徒集會的聲音,記起諾瑪曾警告他們不要踏入神殿周圍,兩人離開。

神殿內,諾瑪正向月亮女神祈求和平,她勸阻那些激動的教眾不得貿然行動,並且預言羅馬人將從內部分裂。在諾瑪的心裡實際上非常苦惱,她偷偷的與羅馬來的總督相戀,還生下了兩個孩子,這種行為無意等於背叛,因為無論如何她不願意自己的情人受到傷害。如果面前的事情能夠和平的解決,那麼她和她的孩子就還有希望。

當眾人散去,雅達姬莎悄悄的走近聖壇,她祈禱神賜予她力量能夠抗拒波里歐內。一方面她是那麼的愛著波里歐內,一方面她感到了深深的恐懼,她的國家被羅馬人佔領,為此她應該離開波里歐內。這時波里歐內從牆後走出,他請求雅達姬莎原諒自己所帶給她的苦難,並要她第二天隨自己一同逃離高盧去羅馬過新的生活。終於,雅達姬莎被說服了。

諾瑪的房間幽暗而溫暖,兩個孩子正熟睡,諾瑪在與她的侍女及密友克蘿悌德(Clotilde,女高音)聊天,她說著自己的擔憂。她害怕波里歐內回國時會拋棄她和她的孩子,並且有可能是為了一個女人,是誰她不知道。聽到有人過來,諾瑪吩咐侍女把孩子抱走。是雅達姬莎,她來懺悔自己的罪,她坦白自己與一個羅馬人相戀,那個人要帶她去羅馬,可是這麼一來就背叛了自己的信仰,現在只有求神寬恕。聽著雅達姬莎的告解,諾瑪想起了自己的戀情,她很同情這個與自己有著相像命運的人,她願意解開雅達姬莎曾在神前立下的誓言。就在這時,波里歐內進來,弄明白他就是雅達姬莎的愛人時諾瑪憤怒的要發瘋,諾瑪大聲斥責波里歐內背信棄義。波里歐內無言以對,他只求帶走雅達姬莎,而雅達姬莎臉色蒼白,她表示寧願死也不會跟他離開。



第二幕

深夜,對愛情感到絕望的諾瑪手持短劍站在孩子的床邊,她想殺死一段孽緣生下的兩個兒子然後自殺,但當她注視著他們的時候心中不忍。這一對孩子睡得很熟,他們看起來多麼天真可愛,她下不了手。遲疑中諾瑪叫來了雅達姬莎,把兩個孩子托付給她,要她去交給總督,並讓她隨他一道離開。雅達姬莎拒絕了,她怎麼能夠偷走諾瑪的愛人,她發誓要把波里歐內還給諾瑪,還鼓勵她帶著孩子與波里歐內重新開始。諾瑪感動了,兩個人流著眼淚互相擁抱。雅達姬莎立刻動身去找波里歐內,請求他回到諾瑪的身邊。

歐羅維梭招集了教眾在聖殿中,他向人們宣佈說羅馬派來一位新的總督代替波里歐內,那個人更加殘酷。底下,被奴役的人群憤怒的咒罵著羅馬人的罪行,他們激動的要求諾瑪表明態度,他們要求戰爭。歐羅維梭抬手示意眾人平靜下來,他要求大家為了最終的勝利暫時保持低調的態度,接著請諾瑪主持祈福儀式,神將選定戰爭的時間。

諾瑪離開父親來到神廟深處等待雅達姬莎,當她得知波里歐內拒絕了雅達姬莎的請求後心中充滿了恨意,愛情居然如此強烈,她的身體一陣一陣的顫抖。無法控制自己感情的諾瑪在愛恨交加中痛苦異常,她走到祭壇前公佈神的旨意,即刻向羅馬宣戰,歐羅維梭要求選出一名犧牲獻給神。這個時候波里歐內被拖進來,人們發現他鬼鬼祟祟的在神殿附近徘徊,他是來帶雅達姬莎私奔的。

諾瑪喝退眾人,走到波里歐內面前,她問他是否願意跟雅達姬莎斷絕關係,波里歐內拒絕,她又問他對自己還有否愛情,他回答沒有,諾瑪安靜的笑起來。她對父親跪下說已有了犧牲,又一個女祭師背叛了自己的信仰與敵人私通,眾人問她是誰褻瀆了神背叛了祖國。這時諾瑪看向波里歐內與雅達姬莎,這兩個人臉色蒼白,但神情鎮定。歐羅維梭高聲問女兒是誰,出乎意料的,諾瑪說:就是我!她轉身對波里歐內說:你雖然背棄了這顆心,但你不再能離開我,你這冷酷的羅馬人!比你更有力量的神,已經把我們結合在一起,不論是活的日子,或是死後在黃泉下。

面對如此深愛自己的諾瑪波里歐內感到痛苦,他顫抖的站起來要求分擔對於諾瑪的懲罰,眼淚落下,對於她,他似乎從來沒有好好的去理解,現在只能祈求寬恕。諾瑪將孩子交付給仍處於驚嚇中的父親,願自己的罪過不要連累孩子。拉著愛人的手一起走向熊熊的烈火,她的臉上閃耀著聖潔霞光,像一位真正高貴的女神。不忍心目睹的人們跪下來,他們知道這一次的犧牲必能潔淨祭壇與聖殿,祈禱的歌聲傳向遠方。



--全劇終--








引用:



溫柔的西西里人--貝里尼


貝里尼1801年11月3日出生於西西里的卡塔尼亞(Catania)。出身音樂世家的他,其才能很早就被管風琴家的父親發掘。而在當地仕紳的匿名支持下,他被送到拿波里的音樂院接受作曲訓練。在求學期間他受到羅西尼音樂的影響,開始創作歌劇。畢業後初出道的他,由於得到優秀經紀人巴巴亞的協助,很快在拿波里歌劇院以《比安卡與費南多》展露頭角,之後又在其安排下於 1827 年在米蘭史卡拉歌劇院首演歌劇《海盜》。此劇不但讓貝里尼贏得國際知名度,發展出自己的風格,也開啟他以史卡拉劇院為中心為期六年的音樂活動。他主要作品,如改編自自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利葉的《卡布烈與蒙太奇家族》、《夢遊女》與《諾瑪》,都是在此時期與名歌劇作詞家羅馬尼合作的作品。與此同時貝里尼也以米蘭為基礎,建立他在音樂界的社交關係。透過音樂院同窗馬坎達帖的介紹,他結識樂界前輩波里尼與名歌手帕斯塔。這些人不但是他音樂上的同好,更是生活上互相照料的摯友。也是在此地他結識紅粉知己茱蒂塔.圖利娜,展開一段不倫的,沒有圓滿結果的戀情。

為躲避圖利娜的苦苦追求,貝里尼於 1833 年離開義大利。他首先去英國,發現他在當地並不特別受歡迎。之後,一如當時的許多義大利歌劇家,貝里尼決定進軍巴黎,並在羅西尼的技術指點下,以《清教徒》一劇征服口味挑剔的巴黎聽眾,也破除他已「江郎才盡」的謠言。不過,這也是他最後的一部歌劇。並非技術受遇到瓶頸,也不是沒有聽眾緣,是感情生活的波折與長年痢疾的折磨,讓貝里尼心力交瘁,提前結束他脆弱的生命。他於1835 年9月23日逝世於巴黎附近的Puteaux,三十四歲生日之前的一週,留給世人的是九部的歌劇與聲樂作品。

在美聲歌劇傳統中,貝里尼與董尼采第同以製造優美旋律聞名於世。他不但善於有田園景致的塑造,如《夢遊女》;同時也善於戲劇性情節的鋪陳,如《諾瑪》與《卡布烈與蒙太奇家族》。貝里尼不能算改革者,但他確在既有形式中,形塑自己獨特的歌劇風格:精緻的管弦樂編配、清晰優雅的旋律線與歌詞與音樂情境的貼合。如其所堅持的理念:「歌劇必須用歌曲來賺人熱淚,使人懼怖,進至致人性命!」在創作量上貝里尼或不如董尼采第,但他對後世音樂家的影響卻很深遠。他的音樂不但啟發威爾第與華格納,也旁及器樂作曲家的蕭邦與李斯特。雖則如此,沒有音樂家直接繼承貝里尼。因為,如詩人海涅指出的,他的音樂無法模仿,是天上的音樂,如同另一位早逝天才莫札特。他曾對貝里尼感嘆:「真希望你不是天才,這樣或許你會活得長一點」。而他竟一語成讖!或許這就是落入凡間的音樂謫仙的宿命吧。

自視甚高的華格納也不得不讚賞那些渾然天成的旋律線,據說他形容,Norma的音樂即便是最頑強的義大利新音樂學派都無法不公平地承認、發自內心地說Norma表達出作曲家對於欲表達的目標那內在的深切信念("the most determined opponents of the new Italian school of music do this composition the justice of admitting that, speaking to the heart, it shows an inner earnestness of aim." "Bellini’s music comes from the heart and closely follows the text")。

此外華格納也稱Bellini是「溫柔的西西里人」(the gentle Sicil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