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第七章。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闵子骞---(qian 千)孔子的学生,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
费---(mi 密)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
复我---再来召我。
汶---(wen 问)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之间。在汶上,指逃奔齐国。
大意: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做费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辞掉吧!要是再来找我,那我一定要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
所谓费,就是季氏的私邑,所谓宰,就是季氏私邑的长官。
面对担任季氏私邑之长官的机会,闵子骞的态度有二:一是对使者说,请你好好替我辞了吧!二是你不要再来找我了(说服我继续担任季氏私邑的长官),如果你要是再来,我一定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通过以上闵子骞对于是否担任季氏私邑的长官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闵子骞不从的坚定态度。
其实,这一章的中心思想就是闵子骞对于担任季氏私邑长官的态度问题。
在当时,作为一个高官私邑里面所任用的长官,一、不是一般人可以但任的:二、应该是一个地位较高且待遇不错的工作。为什么闵子骞就是不从呢?当然,从此章里面我们我们得不到闵子骞任何拒绝担任季氏私邑长官的理由,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闵子骞对于季氏私邑长官职位的坚定拒绝。
闵子骞对于季氏私邑长官职位的坚定拒绝,至少可以证明这样一个问题,即闵子骞对于官职的态度。实际上,闵子骞对于私邑长官的官职是不屑一顾的,不然闵子骞决不会对使者有那样的坚定态度,不是吗?其实,对于孔子来说,也有如何对待官职的问题。譬如说,孔子曾经担任过鲁国的司寇,还代理过宰相,说起来官职不可为不大,但对于孔子来说,说离开就转身离开,毫无留恋之情,不是吗?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孔子对于官职的态度,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不为五斗米折腰”。说道此,我们没有理由不认为闵子骞对于官职的态度与孔子对于官职的态度是如出一辙,不是吗?
其实,孔子及儒家思想对于官职的态度就是:官职不能够与自己的坚定信念相悖,如果是相悖,宁可舍弃官职而保全自己坚定的信念,并一定不在乎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对此,孔子做到了,孔子的学生闵子骞也做到了,不是吗?我们常说,一个人得有风骨,什么是风骨?孔子及闵子骞对待官职的态度就是风骨,不是吗?
我们学习孔子及闵子骞对待官职的态度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生活有何益处?其一、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机器来说,臃员都是国家及民众极大的负担,如果我们正确的学习孔子及闵子骞对待官职的态度,可以防止千军万马走从政得官这个独木桥,以减轻产生大量臃员的压力,最终广大的普通民众会得益处。其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正确的学习孔子及闵子骞对待官职的态度可以加强官职中人的流动性,有益于官职中人的集体健康状态。其三、遇有腐败无能之政府,道德高尚之人大量的离开,可以使得该政府尽快倒台,而不费一枪一弹且不因武力相斗而伤及无辜民众。
事实上,正是由于对孔子及儒家思想所采取的错误批判之态度,致使孔子及儒家思想得不到弘扬,进而使得社会及政治生活里面上上下下都充满了对于官职崇拜之心理的大爆发,说到底,官职中的绝大多数人,之所以拚了命削尖了脑袋钻进来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获得自己所谓的稳定之生活,不是吗?最近媒体报道,国家级贫困的沾化县竟会有十四位县长、副县长和县长助理,真是惨不忍睹!此外,我们国家的现行政治体制是五级制,也就是中央、省、市、县、乡,再加上五级体制中的五大班子,呜呼!此已是人山人海也,这还不算军队等其它的组织。这些个大量的臃员每天都会做什么?除了吃喝嫖赌,他们还会做什么?他们不就是为了吃喝嫖赌才加入到所谓的“公务员”队伍中来的吗?所以说,吃喝嫖赌不就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码?不是吗?不然,他们来此作甚?
此前我们曾经多次讲过,目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为黑暗的时期。换言之,现今国家臃员之“丰富”,远远、远远的超过我国历史的任何时期,可以说是闻所未闻、史无前例,就是在全世界历史当中也是绝无仅有,也可以说是世界第一记录,真是“荣光”至极!不是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及儒家思想难道没有意义吗?还不是那一句老话:凡是遵从孔子及儒家思想,国家就会发达、强盛并且可以成为世界最强国,反之则黑暗、腐败,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