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第四章。
子谓仲弓曰:“梨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梨牛之子---犁牛即耕牛。耕牛生下的小牛犊。
骍(xing 星)---红色。
山川---山川之神。这里比喻上层统治者或君主。
其舍诸---其,有怎么会的意思。舍,舍弃。诸,这里是“之乎”二字的合音。
大意:孔子谈到仲弓时说:“耕牛之子长着红色的毛,完整的角,虽然不想用它做祭品(但是它够条件,)难道山川之神会舍弃它吗?
子谓仲弓曰:“梨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
据朱熹说:“仲弓父贱而行恶,故夫子以此譬之。言父之恶,不能废其子之善,如仲弓之贤,自当见用于世也。
用今天之思维,孔子此章思想倒是与“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精言有联系,大概“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说法,其根源就是来自孔子的此章之思想。
雍也第五章。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回---颜回,孔子的学生。
三月---指较长的时间。
日月---指较短的时间。
大意: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不离开仁,其余的学生只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到仁罢了。”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
关于颜回。
在以上,曾经讲过颜回是孔子最好的学生,此章便是孔子对于颜回优秀品质的肯定。当然,在《论语》中,还有许多孔子赞赏颜回的章节,我们会在以后慢慢讲解到。此外,这里的“其余”便是指孔子其他的学生
关于“心”。
由于古人没有我们现代人的医学科学技术,也不懂得人的思维是依靠大脑,所以说,“误”将人的思维归结为“心”。实际上,古人所说的“心”,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脑。
在《论语》中,是孔子提出了“心”的概念,之后被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明时的王阳明发展成为著名的“心性之学”,对我国及全世界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由于是孔子提出并使用了“心”的概念,加之王阳明的“心性之学”的广泛影响,“心”在我国慢慢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为了对此观点进行证明,我们可以看一看《现代汉语词典》中与“心”相关的词条究竟有多少,不是吗?
关于“三月”与“日月”。
我们以前曾经讲过,象“三”这样的数字,他还有代表多的意思,所以说,孔子此处所讲的“三月”,实际上是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而不是指三个月。同样,孔子此处所说的“日月”,也不是一日与一个月的概念,而是指一段比较短的时间。
关于“仁”。
“仁”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一个价值系统,并且在《论语》中多次出现。之后,孔子的“仁”、“义”、“礼”、“智”、“信”之思想被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定为“五德”,也就是“三纲五常”中的“五常”。
据研究证明,有许多人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换言之,“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这一观点与立场已经被今天绝大多数的学者所认同。但是,我却对此观点与立场不敢苟同,我认为:孔子思想的确存在着核心,但这个核心并不是“仁”,而是“天命”,也就是孔子的天命思想。
事实上,对于何谓孔子“仁”之思想,长时间以来并么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也就是说,何为“仁”呢?
对于“仁”,我曾经下过定义。我认为:所谓“仁”,就是有益于世界与人类的言行。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
关于“其心三月不违仁。”
在此,“其心三月不违仁”虽然是孔子对于颜回的评价,但是它还有其普世的意义。
我们曾经说过,所谓“其心三月不违仁”就是较长时间内心没有离开仁的价值系统。也可以这个样子来说,颜回的心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不离开仁。既然如此,颜回就肯定就不会去做违背仁义的事情了,不然所谓心不离开仁还有什么意义?不是吗?如果是这个样子,我们来理解孔子所说的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就是指颜回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不做违背仁义的事情。
颜回为什么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不作违背仁义的事情呢?我认为其原因不外乎有二,其一是孔子的教导和培养;其二是个人的努力,背后的原因就有可能是颜回真正知晓了实行仁义可以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好处。
“其心三月不违仁”的普世价值是:如果世人都能够做到“其心三月不违仁”,也就是长时间内说有益于世界及人类的话;做有益于世界及人类的事,那我们的生活将是一个什么样子?我想,如果能够让我们都生活的好,大家就应该共同努力才可以,不是吗?这个努力其实说到底就是不说有害于世界及人类的话和不做有害于世界及人类的事,难道不是这个样子吗?那怎样做才能够“其心三月不违仁”呢?其实,这个问题正是世界上各个宗教及文化种类所最为关心和要最终达到的目的。我们说,孔子及儒家思想、我国的佛、道文化,还有国外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宗教,他们长则近三千年,短则一千多年,最终为的是什么?还不是要求大众都能够做到“其心三月不违仁”?尽管仁的标准不同,不是吗?有过出国经历的自不必多说,如果没有出国经历的人可以认真看一看环法自行车赛和伊拉克等中东各国战争的电视片。首先我们来看环法自行车赛:环法自行车赛的运动员比赛时要经过不知多少的城镇,从中我们可以能够真切的看到每一个城镇中的大大小小的天主教堂,为什么这么多的城镇之中会都有少则一个,多则几个的天主教堂?其次我们来看中东各国的战争电视片:从这些个电视片当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每个城市都会有大大小小的清真寺,为什么各个城市都会建有清真寺?其实说到底,无论是西方世界各地到处都有的基督教堂也好,还是伊斯兰世界随处可见的清真寺也罢,包括世界上的其他宗教与文化种类,他们的最终之目的就是要达到其自己民众的“其心三月不违仁”,不是吗?所以说,“其心三月不违仁”的境界要依靠千百年的持之以恒,而不是一朝一夕和一蹴而就,不是吗?此外,基督教的“其心三月不违仁”是依靠上帝;伊斯兰教的“其心三月不违仁”是依靠真主;而我们自己的“其心三月不违仁”呢?难道要依靠上帝和真主吗?那是绝对不可以的,而绝对不可以得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相互之间不同的信仰与价值系统。所以说,要是我们的广大民众都去努力做到“其心三月不违仁”,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依靠孔子及儒家思想,不是吗?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
关于“其心三月不违仁。”
我们知道,“其心三月不违仁”就是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其言行始终不超出有益于自己与他人的范围,那这个有益于自己与他人言行的范围究竟在何处呢?其实在我国,它就存在于孔子及儒家思想之内。换言之,只要我们能够努力学习孔子及儒家思想,这些个有益于自己与他人言行的范围我们就会知晓。
当我们知晓了孔子及儒家思想之中有诸多的有益于人类及世界的言行标准之后,这只是第一步,也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一步。其实最难的部分在于落实,也就是能够真正按照这些个有益于人类及世界的言行标准去做,而且要能够做到。孔子为什么会说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而说其余的学生“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其实就是说颜回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说道、做到有益于自己与他人言行,而其他的学生呢?则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说道、做到有益于自己与他人的言行,不是吗?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希望能够很好的度过自己的一生。但是,这仅仅是我们一个简单的愿望而已,如果真是能够很好的度过自己的一生,只是凭着这一简单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如果真是能够很好的度过自己的一生,其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能够长时间的去说和做有益于自己与他人的言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所谓能够过好自己的一生是完全不可能的,对于这一点可以说是特别的肯定。
当然,孔子只是说颜回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不违仁”,但是没有说颜回总是可以“不违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不可能一生都可以“不违仁”,也可以这样说,人的一生之中“违仁”的现象是一定会发生的,不过我们要力求减少“违仁”所为的发生。
在孔子看来,颜回与其他的学生相比,不同之处就是在于颜回可以长时间的说和做有益于自己与他人的言行,而另外的学生只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说和做到有益于自己与他人的言行。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认为是颜回,还是孔子其他的学生更有价值呢?对于他们来说,谁更适宜于做我们的榜样呢?
其实,我们总是说我们的这个世界如何如何不好,说到底,这些个不好究竟是谁做出来的呢?还不是有些个人做的?所以说,要想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好,就是要多说、多做有益于自己与他人言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的“其心三月不违仁”之思想难道不是为了我们能够生活的更好吗?孔子“其心三月不违仁”之思想的真正意义难道不就是在于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