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雍也第三章。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子华---孔子学生,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冉子---孔子学生,姓冉,名求,字子有。
  粟---谷子,小米。
  釜(fu 府)---古代量名。一釜等于六斗四升。
  益---增加,增添。
  庾(yu 雨)---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一说十六斗)。秉(bing 丙)---古代量名。一秉等于十六斛(hu 胡),一斛十斗,五秉是八十斛,即八百斗。
  适---往。
  周---周济,救济。
  继---接济。
  原思---孔子学生,姓原,名完,字子思,鲁国人,孔子担任鲁国司寇时原思曾经做他家的管家。
  九百---九百斗(一说九百斛,即九百石。
  毋---不要。
  邻里乡党----相传古代五家为邻,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这里“邻里乡党”是指原思家乡得人。
  大意: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小米补助。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点。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又轻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救济急需得人,而不给富裕得人。”原思替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斗,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你用不着)给你家想的人吧。”





   
  雍也第三章。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子华---孔子学生,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冉子---孔子学生,姓冉,名求,字子有。
  粟---谷子,小米。
  釜(fu 府)---古代量名。一釜等于六斗四升。
  益---增加,增添。
  庾(yu 雨)---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一说十六斗)。秉(bing 丙)---古代量名。一秉等于十六斛(hu 胡),一斛十斗,五秉是八十斛,即八百斗。
  适---往。
  周---周济,救济。
  继---接济。
  原思---孔子学生,姓原,名完,字子思,鲁国人,孔子担任鲁国司寇时原思曾经做他家的管家。
  九百---九百斗(一说九百斛,即九百石。
  毋---不要。
  邻里乡党----相传古代五家为邻,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这里“邻里乡党”是指原思家乡得人。
  大意: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小米补助。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点。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又轻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救济急需得人,而不给富裕得人。”原思替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斗,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你用不着)给你家乡的人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
  此章有两个重点。一为“君子周急不继富”。二为“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关于“君子周急不继富”。
  我们在以前曾经说过,孔子创造了诸多的君子之标准,此章又为一例。
  所谓急,就是急用。所谓周,就是周济,也就是救济。所谓“周急”,就是在急需的时候给予救济。在今天,我们国家有许多的单位都是设有救济金制度,以救济急需要帮助得人。实质上,这项制度产生的根源就是出自孔子此章之思想。此外,在今天有民众遭受灾害时,政府有关人员也是拿着救济金来慰问百姓,其实这种的做法也是来自孔子此之思想。
  在今天,有许多的人反对孔子,其实我真是不知道这些人反对孔子什么。譬如说,孔子的“周急”思想也要反对吗?真是岂有此理!不是吗?所以说,你反对孔子没有人能够阻挡住你,不过至少你要搞清楚孔子究竟是说了一些什么,是正确还是错误,然后你再决定是否反对也不迟,这个样子难道不可以吗?所以我在以前曾多次说过,凡是反对孔子得人没有一个是好人。关于这一点,可以从这些个还没有搞清楚孔子究竟是说了些什么就冒然反对孔子的人身上便可以得到证明。换言之,孔子究竟是说了什么还不晓得,然后就极力的反对孔子,你说,这样的人能够是一个好人吗?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所谓“继”,直译就是继续,在这里就是接济的意思。所谓“富”,就是富人。“不继富”就是不要接济富人的意思。
  现在有许多的人批评孔子思想之中没有现代的平等观念,其实,孔子的“周急不继富”之思想难道不是平等之思想吗?让贫穷的不要继续贫穷,对于富裕的就不要在继续帮助,这难道不是彻底地平等之思想吗?如果这还不是平等之思想,请问:何谓平等之思想?
  其实,孔子地“周急不继富”之思想在今天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譬如对广大地低收入者的各种大力帮助,这叫做“周急”,而对于经济适用住房不要让富人得到便宜,这叫做“不继富”,难道不是吗?看看我们今天的现实吧!社会广大的的低收入者(这是好听的说法,说到底其实就是广大的贫苦大众),就总体而言,基本得不到国家的“周急”,而养着名贵的宠物狗,开着高档轿车得人们却享受着经济适用房,这不是典型的“继富”吗?当然,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之中,不“周急”而“继富”的事例比比皆是、无以言表,不是吗?
  此外,从我国目前不“周急”而“继富”的事例比比皆是来看,难道不需要大力的弘扬孔子之思想吗?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
  关于“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在本章前段,孔子曾经表示不愿意给公西赤母亲过多的小米。在孔子看来,公西赤“乘肥马,衣轻裘”,家境应该算是富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以就不应“继富”。如果这个样来说,那“周急”就应该是对应着穷人。既然如此,孔子还是心中有着穷人,并且是时刻关心着他们,也可以说,孔子对于穷人是有着深刻的情感,不是吗?
  此章后段,孔子给原思粟九百,原思推辞不受,孔子说道:如果你用不了,就送给你的乡邻吧!如果没有此段语录,我们可能怀疑孔子不愿意给公西赤母亲小米是处于吝啬,但是有了这一段的语录,我们就没有理由怀疑孔子吝啬了,不是吗?我们还可以这个样来想象,孔子弟子之所以将此章的“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一段收于《论语》之中,其目的就是证明孔子根本就不是一个吝啬的人,当然,孔子本就不是一个吝啬的人。
  与本章前段一样,孔子不但不是一个吝啬的人,反而是一个体恤穷人得人。之所以又是这个样子,我们是从孔子所说“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得出。我们想,孔子告诉原思,你可以将用不了的小米送给你的乡邻。如此这般,原思一定会将用不了的小米送给那些较为贫穷的乡邻,而不可能会将用不了的小米送给富裕得人,既然如此,还不是让穷人受益,不是吗?
  在这一章里面,最核心的是体现着孔子如何对待穷人和富人的态度,也就是说,对待穷人要救济,对待富人勿接济。这个样的思想难道不是伟大吗?尤其是创造在两千多年前,不是吗?在今天,我们可以坚定的说,只要是有人类存在,孔子的“周急不继富”之思想就会继续存在,所谓孔子思想的历久弥新不就是这个样子吗?不是吗?
  其实,在孔子思想里面,有许多内容是涉及到如何对待穷人的,譬如“忧道不忧贫”等等。此章孔子对待穷人的态度只是一个方面,所以我们要想全面的学习和了解孔子如何对待穷人的思想,还要等待以后慢慢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