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公冶长第二十四章。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丘---孔子自称。孔子也为孔丘,字仲尼。
  足---十足。
  左丘明---春秋晚期鲁国的史官,相传是《左传》的作者。
  匿---隐藏。
  大意: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和颜悦色,低三下四的过分之恭敬,这种人左丘明人为可耻,我孔丘也认为可耻。对人把怨恨隐藏在心里面,而表面上却装出朋友的样子,左丘明认为可耻,我孔丘也认为可耻。”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关于“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对于“巧言令色”我们应该比较熟悉,因为我们曾经学习过孔子所说:“巧言令色鲜仁”。
  所谓“巧言令色”,实际上就是善于花言巧语。
  所谓“足恭”,就是过分的恭敬,也可称为低三下四。
  按照孔子思想,“巧言令色”与“足恭”都是可耻的。为什么呢?因为“巧言令色”与“足恭”都是缺少仁德的。为什么缺少仁德的呢?我们知道,所谓“巧言令色”与“足恭”,说到底都不是由衷的,试想,我们那一个人愿意无缘无故的“巧言令色”与“足恭”?实际上之所以“巧言令色”与“足恭”都是与其背后的目的相联系。换言之,如果没有目的,谁愿意“巧言令色”与“足恭”?不是吗?我们还可以这个样子来证明,譬如一个人对于他的上司“巧言令色”与“足恭”,但是,这个人还会对他的下级“巧言令色”与“足恭”吗?我想不会,因为什么?此应不言而喻,不是吗?所以说,“巧言令色”与“足恭”是一种手段,而最终是要通过其达到自己的目的。使用“巧言令色”与“足恭”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孔子认为是缺少仁德的,所以认定其可耻。
  我们说,中国人有自己的风骨,其实不“巧言令色”与“足恭”就是其中之一,然而,这种的风骨,正是孔子为我们所塑造的,不是吗?
  今天,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有太多的“巧言令色”与“足恭”之人,也可以说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不是吗?这些个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说到底就是由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缺失所造成。换言之,只有依靠孔子及儒家思想才能够将不“巧言令色”与“足恭”的民族风骨重新树立起来,而这种的民族风骨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说,真是太重要了!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关于“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所谓“匿怨而友其人”,就是对人把怨恨隐藏在心里面,而表面上却装出朋友的样子。在这一点上,我们有最“伟大”和鲜活的例子。
  我们知道,文革时期,林彪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的的接班人,这曾是党章的内容。同时,林彪作为党的副主席和军委副主席也是为大领袖毛泽东的最亲密的战友,这是每天各种报纸和电台的必备内容。殊不知,期间二人实是以敌我相对,同时以把对方彻底搞掉而后快。事实上,林彪曾经多次试图暗杀毛泽东,而最后,林彪终被毛泽东所干掉。也有这样的说法:是毛泽东下令将林彪乘坐的逃跑飞机用导弹干掉于蒙古共和国的温都尔汗。当然,此我们不是论二者的孰是孰非,我们想说得是他们二人曾经的最亲密“战友”和内心相互间的仇恨。
  相互间内心怀有将对方至于死地而后快的仇恨,而表面上却以最亲密的战友相称,这就是当时毛泽东与林彪关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不可辩驳的历史事实。
  作为一个国家党和军队的正副主席二人(当时没有国家主席的设置 事实上 关于国家主席的设置问题是毛、林二人的斗争焦点之一),相互间内心怀有将对方至于死地而后快的仇恨,而表面上却以最亲密的战友相称,这对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着不知多么巨大的影响,也可以这样说,相互间内心怀有将对方至于死地而后快的仇恨,而表面上却以最亲密的战友相称得人如雨后春笋,比比皆是。再加上毛提倡的“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政治纲领,呜呼哀哉!相互间内心怀有将对方至于死地而后快的仇恨,而表面上却以最亲密的战友相待之风燎原整个祖国大地。事实上,我们还可以用孟子的名言来推断此事,这就是:“上有好者,下必有甚于焉”。也就是说,作为上面的人如果喜好什么,那作为下面得人必然将这种的喜好做得超过上面的人。作为党和国家最上面得人都喜好做相互间内心怀有将对方至于死地而后快的仇恨,而表面上却以最亲密的战友相称这样的事情,那作为全国各地的之下,还不是必甚于上?难道不是吗?所以说,由此而给国家、人民造成的各种各样的巨大损失你怎么想都不会过分!
  如果按照孔子思想,不做“匿怨而友其人”的事情并认为是可耻的,试想,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所以说,在这一点上,孔子思想的价值你怎么想都不会过分,不是吗?
  由于受毛、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匿怨而友其人”的深刻影响,目前执政党和各级政府还有许多的人仍是“匿怨而友其人”,这个样子下来,说到底是破坏的是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是吗?如果想要是解决这个问题,说到底,就是要弘扬孔子思想,别无二途,不是吗?
  诚然,所谓怨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正确对待怨又是孔子思想的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会在以后能够讲道,此不多叙。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关于“匿怨而友其人。”
  对人把怨恨隐藏在心里面,而表面上却装出朋友的样子,这样的人古往今来,特别是在今天是格外的多,不是吗?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作为怨,也可以说是怨恨,是时常会存在于人们心中的,这是正常的,同时也是人们对于某人、事的心理反映,此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此,而在于为什么一定要将怨恨隐藏起来,不仅如此,还要把某个人当作朋友。
  我们知道,要想把某个人当作朋友对待,对方如果知道对其怀有怨恨的话,这个朋友关系是无法确定的,这是人之常情,是谁都知道的普通道理。这个样子看来,将对方的怨恨隐藏起来,是利于与对方形成朋友关系。但是,为什么将对方的怨恨隐藏起来而一定要形成朋友关系呢?这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将怨恨隐藏起来,假装与某人形成朋友的关系,说到底,目的无外乎有二:1、为了人事中的防守;2、为了人事中的进攻。所谓防守,就是怕受到对方的打击;所谓进攻,就是要将对方吃掉。也可以这个样子来说,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做,其根本就是将战争的敌对手段使用到了普通的人事关系当中去了。
  其实,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和”,也就是孔子学生所说的“和为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面孔子是主张“和”,而不是斗。虽然如此,孔子思想之中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还是不乏有许多的防守之策,仅此而已。所以说,孔子为什么对于“匿怨而友其人”而耻之,就是因为: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和”为宗旨的,而不是斗。因为单纯的依靠斗是无法最终解决问题的,不仅如此,还会付出各种巨大的成本,可谓典型的得不偿失;2、孔子思想之中有许多的防身之术,如果完全按照去做,作为在人事中防身是没有问题的;3、使用这种的进攻也好,防守也罢的伎俩太过低级,而且阴暗。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关于“匿怨而友其人。”
  怎样才能够正确识别“匿怨而友其人”之人呢?
  一、所谓“匿怨而友其人”,前提是“友其人”。也就是说,匿怨之人是将某人当作友人来对待,才称得上是“匿怨而友其人”。
  按照孔子及儒家思想,所谓“友”,是有严格内容的,不是随便说说就可以的。所谓“友”,就是同志,也就是我们曾经讲过的:同类为朋;同志为友。既然如此,如何来分辨“匿怨而友其人”之人就比较容易了。也就是说,首先要看对方是否与自己有相同的志向,如果没有,对方还是与你“友其人”,这个时候,对方很有可能就是那一位“匿怨”之人。
  二、看与“友其人”得人是否与你有怨恨,如果有怨恨,还与你“友其人”,这就是典型的“匿怨而友其人”之人了。
  三、按照孔子思想:“如果要了解一个人,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如何做,考察他安心于什么,这个样子的话,有谁能够隐藏得了呢?”也就是说,按照孔子的这一思想,想要把对你得怨恨真正能够隐藏起来,恐怕做不到,不是吗?既然对方做不到将怨恨完全隐藏起来,那他在与你“友其人”时,你不是就可以对他进行甄别了吗?也就是说。你根据孔子的这一思想,就可以很容易的辨别谁是“匿怨而友其人”之人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