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公冶长第二十二章。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夷、叔齐---殷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怨是用希---“是用”,因此的意思。希同“稀”。
大意: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过去的仇恨,(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关于“不念旧恶”。
所谓“念”,就是思念的意思。所谓“旧”,就是以往的意思。所谓“恶”,说起来应该相当的复杂,不过我们最好还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说清楚。善与恶,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价值系统,不过说到底,人类的一切行为最终都已善恶来决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凡是有益于人类生活的言行就为善,反之则为恶。所谓“不念旧恶”的今天之准确意义是:忘记过去有人说过、做过无益于我们的话和事。当然,孔子的这句话的是专指伯夷、叔齐而言。
事实上,目前我们的国家以致个人,都是受孔子此思想的深刻影响而作为着,最典型的就是国家对待日本的态度,当然也包括美国。由于此二国对于我国来说是曾经做过恶,可是从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对他们国家的态度来看,还不是坚持孔子的“不念旧恶”之思想的原则来处理与日本和美国的国家关系?不是吗?对于个人而言,我们中国人还不是坚持“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处世原则?其实,“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处世原则之理论出处就是来自孔子的“不念旧恶”之思想,不是吗?
为什么要“不念旧恶”呢?说到底,人类的一切活动不外乎为善与恶。而事实上,善的行为越多则越有益于我们的生活,反之亦然,此不言而喻。但是怎样做才能够将善弘扬,将恶抑制呢?除了其它许多应该做的事情以外,“不念旧恶”就是一个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我们知道,所谓恶是有比较强烈传染性的。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以及“学坏容易学好难”就是证例,不是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恶加以控制与制约,“不念旧恶”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此外,“不念旧恶”的“相反数”和“绝对值”就是“冤冤相报何时了”。试想,如果作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个人等等都去“冤冤相报”,那这个国家、企业和个人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成色?相反,如果是“不念旧恶”呢?
事实上,人是群居的动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家和集体等等各种的团体形式就永远也不可避免,既然如此,相互间的摩擦、碰撞甚至是挑战也同是不可避免,这个样子来看,最有益于这些个国家、企业等等形式的群居生活,就是“不念旧恶”,不是吗?
我们经常的说,孔子思想历久弥新和具有永恒的价值,难道不是这个样子吗?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关于“怨是用希”。
“不念旧恶”与“怨是用希”之间是逻辑关系。也就是说,“不念旧恶”是基础,“怨是用希”是结果。
在以上我们曾经说过,人类如果要生活的好,唯一的途径就是加大善的总量,同时要减少恶的总量。而加大善的量,就是要“不念旧恶”,而减少恶的量就是要“怨是用希”,不是吗?
如果不是“不念旧恶”呢?那就是“冤冤相报何时了”,不是吗?既然如此,就不会是“怨是用希”了。既然不是“怨是用希”了,说到底还不是减少了善的量,而加大了恶的量?这样的结果最终还是会使得整个社会生活变得更加糟糕,不是吗?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对与另一个人的“恶”总是念念不忘,而这个念念不忘的心情总是会最终表现在言语与行动上,既然如此,对方能够没有怨恨吗?也可以说,在这种的情况之下,没有怨恨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有怨恨已经是一种相对轻微的表现了,严重时,很有可能发生更为恶劣的后果,不是吗?所以说,如果要“怨是用希”,也就是减少怨恨的成分,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念旧恶”,不是吗?
一般情况之下,首先向对方施恶得人,总是会有理亏或者是理不直气不壮的表现,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如果被施恶之方“不念旧恶”,很有可能此次冲突便告一段落。反之则有可能使得冲突进一步升级,以至于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而实际上这种严重的后果对冲突双方都是有害无益的,不是吗?所以说,“不念旧恶”是避免进一步冲突的一道重要防线,有了这道重要的防线,就可以有效的减少诸多的不必要的冲突和因此而产生的更为严重的不良后果,不是吗?所以说,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要说“不念旧恶”和“怨是用希”的良苦用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