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公冶长第十九章。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
  斯---就。
  大意:季文子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
  首先要说明的是:“三思而后行”的确是出自《论语》此章,然而绝非是孔子思想,恰恰相反,孔子是非常不赞成“三思而后行”的。
  我们知道,“三”在古汉语之中不仅仅是指一二三的三,“三”还有多的意思。“三”在此章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语句里面,其意义就是多次。也就是说,季文子是在行动之前要考虑多次,然后再采取行动。
  对于季文子这样的举措,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我们知道,“再”就是两次的意思。孔子说“再”,就是指考虑两次的意思。
  我想说得是:1、“三思而后行”在今天社会上的应用是错误的,是不符合孔子思想的,说得严重些是违背孔子思想的,是没有道理的。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错误理解甚至是歪曲孔子思想的行为比比皆是,其后果不容小视。2、我们应该按照孔子思想所要求,在行动之前两次考虑就可以了,而不要所谓的“三思而后行”。
  为什么孔子不支持“三思而后行”,却说二思就可以了呢?道理何在?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孔子不是反对先思后行的做法,恰恰相反,孔子是肯定先思后行的做法。孔子所反对的是三思,也就是多思。
  按照孔子之思想:在行动之前一定要经过思考,而不论是什么样的行动,因为在此孔子并没有说什么样的行动可以思考和什么样的行动可以不思考。但是,按照在任何行动之前进行思考都会有益于此次行动,而行动之前不思考就不会有益于此次行动的现实与规律,认为孔子此时的思想还是支持在采取任何的行动之前还是需要考虑的。
  在孔子看来,在采取任何的行动之前,都是需要考虑的,此无庸置疑。但问题是,季文子的多思显然过分了,但不思与少思,也就是不思与一思,却又不足,所以孔子说两思就可以了;这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也就是说,在思与行的问题上,思的频率最佳点是两次而不是其它,不是吗?
  为什么孔子会说行与思的思之频率为两次最佳呢?1、按照中庸思想,最佳一定是在中,而不是其它。当然,这个所谓中不一定就是中间的中,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中。2、在行动之前,能够考虑出最佳的方案就考虑出来了,考虑不出来也就考虑不出来了,多虑已无意义。譬如考试,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不会再考虑也是瞎耽误功夫,不是吗?3、有了第一次的考虑;再有第二次的考虑对其进行肯定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反反复复,浪费时间又贻误时机。4、培养果断、刚毅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