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德弗札克】
英文姓名:Antonin Dvorak
生卒年月日:1841年09月08日
國籍:捷克
樂派:國民樂派
德弗札克是繼史麥塔納之後捷克民族音樂重要的傳承人,
這兩人的成長背景與學習音樂的經歷也相當。
德弗札克出生於捷克鄉村,父親是一家小客棧的主人。
德弗札克童年時在鄉村小學稍微學過小提琴、中提琴、管風琴,
父親見此,覺得自己的孩子有音樂天賦,深信他可以朝這個方向發展,
所以非常鼓勵孩子進修音樂,沒有強迫他一定要繼承家中的事業。
1858-1859年德弗札克在布拉格鍵琴學校讀書;
1862年起,進入布拉格國家劇院樂團擔任中提琴手。
在樂團工作的十一年間,德弗札克參加布拉格的社會活動、與布拉格當時的知識分子交往。
也是從60年代開始,德弗札克對作曲產生興趣,開始積極創作,漸漸有作品問世。
1873年,德弗札克為樂團與合唱團所寫的合唱曲《讚歌》演出成功,帶給他信心,
他下定決心離開樂團,專心從事創作事業與教學工作。
80年代起他以指揮家的身分在英國、俄國、德國各地巡迴演奏;
1891年他獲得劍橋大學榮譽音樂博士學位,並受聘為布拉格音樂院的教授,
1901年成為該校的院長,從事這個職務至死為止。
1892年至1895年,德弗札克任紐約民族音樂學院院長。
在美國執教的日子他生命中重要的經歷,讓他有機會領略到美國黑人音樂和印地安人音樂,
交響曲《新世界》與《F大調弦樂四重奏》中可以聽到這些聲音。
德弗札克的音樂以豐富的旋律與管弦樂色彩、嚴謹的形式見長。
他的音樂受到布拉姆斯、史麥塔納、華格納,以及捷克民歌的影響頗深,
但卻能找出屬於自己的風格。
在重振捷克民族音樂上,德弗札克扮演重要的角色。

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作品104
Concerto for Cello in B minor, Opus 104/B 191
在百年後的今天,若要以排行榜的方式來看作曲家作品受歡迎的程度,德弗札克這一欄,
前三首八九不離十就會是標題「美國」的《弦樂四重奏》、《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以及這首《大提琴協奏曲》。
很巧,這都是作曲家放洋後的作品,說他受到大美國文化的殖民倒未必,
只是,一個文化人在不同國家的生命體驗之後,
對於事物的抽象看法與想法有另類的激發卻是事實。
做為音樂家的德弗札克,正是從美國音樂與波西米亞狂想中找尋到另一種音樂動機,
而如此夾雜著思鄉情愁與異文化刺激的情境,也讓他留下了足以為後代傳頌的作品。
1895年4月,德弗札克結束三年在美國紐約的教職生活,返回故鄉捷克,
這首大提琴協奏曲當時正是回鄉行李的一部份。
亦即,這是他在紐約任教時期所作的最後一首曲子。
與同時期的兩首音樂F大調弦樂四重奏「美國」、和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一般,
該協奏曲同時揉合了對美國異鄉印地安民謠與黑人靈歌的靈感,
以及對狂放波西米亞草原的思念,而激發出如此熱情的音樂火花。
而透過德弗札克的書信,這首在規模上堪稱為他「第十號交響曲」的大提琴協奏曲,
是純然一種對故鄉的思念。
在剛完成作曲時,德弗札克寫道,
「假若能夠在Vysoka(捷克的一個地名)地區寫這首曲子,我必可以很早就將它完成。」
作為後世的人也許會質疑這樣的邏輯性,但滿腹鄉愁,令人動容,足以見之。
全曲分三個樂章,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快板,
第一主題由豎笛首先幽暗奏出,繼而加上其他木管樂與弦樂,
發展至整個樂團總奏之後,優美而動聽的第二主題在法國號吹奏中浮現。
主奏的大提琴則是在管弦樂將主題動機交代過後才現聲。
第二樂章為不太慢的慢板,充滿了典型波西米亞式的情傷,
作曲家透過大提琴低沈的歌唱性,傳遞出濃得化不開的思鄉情愁,
第一主題由木管與主奏大提琴輪流唱答,
第二主題由管弦樂總奏揭開,再透過大提琴與木管完整交代。
第三樂章為中庸的快板,輪旋曲形式。
德弗札克在此靈活運用波西米亞民謠狂放的節奏與黑人靈歌自由的旋律,
將整個樂章凝塑成生氣蓬勃的氣氛。
第一主題以樂團和主奏輪奏方式清楚交代,
第二主題再以大提琴和木管的應答方式接之,隨而分別出現第一與第二副主題,
最後則在充滿力道的總奏中結束。
(文/陳良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