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不敢苟同

习惯和潮流一样,时间一长,它的由来就容易被人忘却,我不太了解爵士乐是如何进入这么多人的文化生活的……在大多数人聆听爵士乐的时候,很容易从他们身上发现自我欣赏的满足感,“听爵士是某种生活阶层的标志之一”……有一类听众正在成长和壮大,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中国的影响日益深远,作为主要特点,他对爵士乐的深刻理解很大的带动了读者,从网上可以看出,这一群体的年龄有越来越小的趋势,也就是说,更多的青年在听爵士,而他们受到的影响决定了他们对音乐的态度:更敏锐地感受,更细腻和专注,更人文关怀,也更能享受。也许这中间仍有年轻人的跟风与作态,但从整体上看,他们将使最真诚的聆听者,也会成为爵士乐听众的主流。


首先,爵士乐不是潮流,不过你要把它当潮流那也没办法……

其次,听爵士的人其实很少,少过听流行也少过听古典的。从小学的音乐课就开始教你欣赏古典音乐了,但也许你高中毕业了还不知爵士为何物呢!所以才会有所谓的“身着西装的中年人”手拿入门小册子踏进爵士殿堂,不过入门后的修行还是要靠自己的!

别忘了,被推崇的村上春树大叔(or爷爷?)也近60岁,谈不上老年至少也算是比较老的“中年人”了吧!!现在的“年轻人”拿着村上春树的书与“中年人”拿着爵士入门小册子在性质上又有什么不同?

没有点生活阅历与岁月沉淀是听不了爵士的,浮躁的心态是接受不了爵士的~  我所知道的是:最容易被年轻人接受的爵士是bossa nova和Fusion,除了专业的音乐人,真正听古典爵士的有几人?难以想象10年前的我会静下心听爵士,当时最不能接受的音乐类型就是爵士,感觉爵士和中国的京戏有得一拼~~


音乐本来就是自我心情的一种影射,有人喜欢在交响乐遒劲的旋律中宣泄情感获得内心平衡,有人喜爱在爵士乐自由放松的氛围中平息内心的暗涌,也有人喜欢在流行歌曲中寻找共鸣与安慰……我只想说:音乐予人的感受——与心境有关爱好有关,与音乐类型无关!!所以只要有颗热爱音乐的心就好,千万别人为地把音乐贴上阶级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