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公冶长第十六章。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晏平仲---齐大夫,曾做过齐景公的宰相,名婴,字仲,“平”是他的谥号。
  大意:孔子说:“晏平仲这个人善于和别人交往,即便是相识的很久了,别人仍然很尊敬他。”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关于晏平仲这个人:一是不能够多说,因为史料匮乏;二是不想多说,因为《论语今解》主要是阐释孔子思想,而不是其他,请见谅。
  孔子的“善与人交,久而敬之”的思想有以下几个精要:1、善;2、人;3、交;4、久;5、敬。
  关于“善”。
  善是孔子“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思想的核心,换言之,如果没有善,此孔子之思想也就不存在了,不是吗?
  何谓善呢?在《论语》之中孔子没有将其定义,孟子也是如此,只是讲道善罢了。
  所谓善,我的理解与认识是:说到底,是有益于我们生存的言行。也就是说,你说得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益于我们生存的。也可以说,不说无益于我们生存的话;不作无益于我们生存的事,这就是孔子所讲的善之根本。
  此外,是孔子创造了“善”的价值系统,我们国人几千年来,祖祖辈辈崇尚善良、与人为善,其实这种精神都是孔子所赋予的,所以有许多的人说,凡是赞成、拥护孔子得人,都是一些个善良得人;凡是反对、诋毁孔子得人都不是一些个善良得人,而是一些个恶人、小人,这话说得真好哇!
  其实,我们可以回顾历史;展望今天,凡是赞成、拥护孔子得人,有哪一位不是善之人?凡是反对、诋毁,甚至是欲将孔子打倒在地得人,又有哪一位不是恶人、小人,甚至是恶魔?所以说,善良,善良嘛!只有善,才可以有良,不是吗?没有善,又会从哪里得良?不是吗?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关于“人”。
  “人”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一个价值系统,他是指所有的人,无论是圣人、大人、君子,还是老人和年轻人等等。当然,人与人之间还有很大的差异,不过那是另外一回事了,虽然孔子及儒家思想对此都有明确地区分。
  在这里,孔子所说的晏平仲是“善与人交”。这个样子说来,晏平仲就是与人交往时并没有将其对象限定为某一些人。也可以这个样子理解,按照孔子思想,晏平仲所交得人之面应该是比较宽泛,不然孔子不会说“善与人交”,不是吗?也可以这样理解,晏平仲这个人善于与各种各样的人来交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并不反对晏平仲的“善与人交”,相反还有对此进行肯定与褒奖的意味。
  其实,所谓的“善与人交”之关键在于善,如果有了善,其实与什么人交往已经并不重要了。
  事实上,在这里孔子是赞成“善与人交”的,所以几千年下来,中国人都有善交朋友的优良传统,其实根源就在于孔子。
  孔子“善与人交”的思想还有这样的意义:只要是坚持善良,并不一定在意与什么人交往。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所谓“交”,就是交往,此不必多说。
  所谓“久而敬之”,一是久,二是敬,也就是“久”与“敬”的关系。
  按照孔子思想,虽然“善与人交”,但如果没有一定的时间,所谓“敬”的效果也是恐难达到。也可以说,得到人家尊敬与敬佩是需要时间的,当然这也是一个对于善的检验与认可的过程。还可以这样说,所谓“善与人交”,就是用善良与人来交,什么是善良呢?还不是有益于对方的言行,既然如此,那有益于对方的言行就有多种多样,当然有近期的,也有远期的。近期的好确认,那远期的呢?还不是需要时间来检验?事实上,只有当你的善意开花结果时,别人才能够认可,不是吗?所以说,“善”就好比是种子,“敬”就是花朵与果子,而将种子种下之时至开花结果的时间,就是孔子所说的“久”。
  为什么善与人交而久生敬意呢?我们知道,所谓善,说到底就是有益于所交方的言和行。事实上,长时间对于所交方来说都是有益于他的言行,我想所交方就是石头也是会开花结果的,不是吗?这里面还有一个“久”的问题,方才我们所说的长时间对于所交方来说都是有益于他的言行,就是这个“久”字。既然是长时间的对所交方所采取的都是有益于他的言行,我想除了其它的以外,恐怕生出敬意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我想每一个人遇此都会是这个样子的,不是吗?
  我想,所谓“敬”就是“善”的效应,也可以这样说,是因为“善”,才有了“敬”,“善”又是“敬”的种子,不是吗?这个样子说来,如果我们都能够处处种下“善”的种子,指不定开出多少的美丽花朵,不是吗?
  其实,孔子善之思想还有很多。实际上,孔子就是一个善的发明者与推销员,是他发明了种种的善良,还将善良推销给了我们的国家和世界。如果这个样子来说,孔子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善良推销员,不过他的推销史有一些个长,已经将近3000年了!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人是群居的,既然如此相互间必然就要有交往,这是一种自然的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和改变的。既然是这个样子,人与人之间哪一种的交往形式为最好呢?事实上,孔子所推崇的晏平仲这种的人与人相交往的形式为最佳。为什么呢?因为就是“善与人交”,也就是善为先!
  我们知道,人与人相交的形式还有很多,譬如为酒肉、利益、肉欲等等的相交。其实,作为人类无论有多少种的相交形式,最为崇高的就是以善为交。换言之,以善为交没有任何一点点的不良后果,而除此之外一切的相交形式都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良之后果,不是吗?
  其实,人类的生存方式很简单,也很复杂。之所以这个样子来说就是:如果你知晓和掌握了这种正确的生存方式,其实生活很简单与优雅;如果你不知晓和不掌握这种正确的生存方式,那生活将会非常的复杂且一塌糊涂,不仅如此,还有可能使得你的生活陷入危难,不是吗?所谓“交友不慎”,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善与人交”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其实企业与企业、国家与国家等等,说到底都是人与人在交往,只不过是代表了某个群体的意愿罢了。在这种情况之下,是否是以善来交也是同样的重要,所谓友邻、友邦,说得不就是这个道理吗?。不然,也不可能得到好的结果,不是吗?。
  其实,孔子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为我们而建立价值系统,以便让我们这些个普通之人来遵守,最终以达到有益于个人、有益于家庭、有益于国家之目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