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公冶长第十三章。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大意:子路听到某件事,还没有去实行,便害怕再听到另一件事。或者是,子路听到孔子的一句话,在还没有实行的时候,唯恐又听到一句新的话。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此章未有宏大之意义。
  子路作为孔子的学生,应不在其最优秀之列。但是,作为孔子之学生,儒家之传人,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之中应该占有一定的地位,此无庸置疑!





   
  公冶长第十四章。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u 宇)。“子”是尊称,“文”是谥(shi 示)号。
  大意: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因此而给他谥号以‘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关于孔文子与谥,也就是谥法的问题,我们不作为重点来讲,所以此不细谈。
  我们在以上曾经讲过,文这个字的含义非同寻常,首先与周文王有关,其次还代表了孔子思想。不过,孔圉的谥号为文,恐与以上二者无有关系。
  这一章的意义在于孔子所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之思想的意义究竟何在呢?
  一般情况之下,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关于“敏而好学”。
  为什么孔子会说“敏而好学”呢?
  所谓敏,就是人性的敏。所谓人性的敏,就是这个人的性情之中有敏捷、聪敏的成分。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这个人脑子比较灵,反应比较快等等。实际上,我们可以看看周围的人,是这个样子的的确有不少,不是吗?但是,往往这个样子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好学习,不是吗?我们说,人是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性敏的人不好学习,就是其中一个类别的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当然,人性敏首先是与遗传有关系,有许多这样的人生来就是这个样子。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许多的小孩子身上得到证实。然而,就是这个样子的人往往都不是好学的人,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周边许多的人里面得到证明,也可以说这个样子的人随处可见,并不新鲜。之所以会产生这个样子的情况,我想其根本原因就是这些个所谓人性敏者往往会自恃其聪敏,而忽视其学习的重要性;或者是觉得其聪敏足以应付生活,所以没有必要学习。不管真么样,凡是人性敏者几乎都是不好学习的人,这是规律。
  其实,作为一个普通的人,自己所能够掌握的生活之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换言之,一个人如果不是善于学习,其自身的那一点所谓的聪慧对于复杂纷乱的生活来讲,真是微不足道,不是吗?就是对于孔子来说,这个样子伟大的人都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人。换言之,一个人全部的生活能力几乎都是依靠学习而得来的,不是吗?所以说,对于人性相对聪敏的人来讲,真是一点都没有不去学习的理由。就是因为此,所以孔子才会说“敏而好学”!
  在这里,我们还是可以用孔子的“敏而好学”之思想来识别人,也就是说,只要是人性敏的人,他一定是不好学习的人。从这一点来说,难道对于我们的人生意义不是很大吗?知己知彼也,不是吗?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关于“敏而好学”。
  我们说,人性聪敏的人都是不好学。所谓不好学,不等于不学,学还是学,只是不爱好学,仅此而已。
  凡是人性聪敏的人都是不好学,这是事实。如果有人对此表示怀疑,完全可以去生活之中求证实,这一点没有问题。但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我想这是不是与人的神经类型及大脑有关系,当然现在对此还是没有科学的依据,只是思想而已。
  在《论语》中,实际上孔子有许多的思想只是对男性而言的,而不是对女性而言的,清楚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就“敏而好学”而言,也是一样。我们说,女性之所以都是不好学,其本意并不是女性就是不好学,而是由于理性较差最终导致无法好学。换言之,就是因为女性的理性较差,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无法思想与推理,进而将好学的欲望扼杀于萌芽之中。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用女生在进入中学后的学习成绩突然大幅度降低并从此一蹶不振的现实情况来证明。而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不是一届两届的事情,而是届届如此,几十年如此,甚至是几百年、几千年也是如此。为什么?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女性性成熟后,理性得不到发展,而男孩子则不同,他们的理性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最终一直可以到达自己理性的最高峰,这就是女性为什么没有好学之精神的根本原因所在。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关于“敏而好学”。
  按照推论,孔圉应是“敏而好学”的人,不然孔子不会将其谥号解析为文。
  关于“不耻下问”。
  孔子“不耻下问”之思想此有两层意义:
  一、孔子“不耻下问”之思想的语境意义是:针对孔文子之谥号的意义。孔文子身为卫国大夫,属于高位之人,也就是说,在高位的人要不耻下问;也可以说,孔文子身为高位而能够“不耻下问”。
  二、“不耻下问”中的“下”为何意?
  首先,我们来讨论“下”的问题。
  我们知道,“上”、“下”在儒家思想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譬如形而上和形而下。何谓形而上呢?按照儒家思想,形而上为道。何谓形而下呢?按照儒家思想,形而下为器。所谓的道,就是指各种各样的规律。所谓的器,就是指各种各样的器具。一般说来,各种各样的道,也就是规律,都是在形状之上的、看不见的、重要的,所以将其定为上。相反,各种各样的器,也就是器具,相对来讲都是在形状之下的、可以看得见的、不重要的,所以将其定为下。
  我们再来讨论“不耻下问”的问题。
  首先,此章的“不耻下问”是特指孔文子的。也就是说,是孔子说,孔文子这个人是“不耻下问”的。也可以这个样子来理解:孔文子这个人虽然身居卫国大夫地位,但也是常常会问一些个形而下的问题而不以为耻。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因为在当时,作为一个身为要职的大夫,如果对于形而上不精通,那是不可想象的(不像今天,成千上万的狗官只知吃喝嫖赌,而对于形而上却不知为何物)。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如果还是会问一些形而下的问题而不以为耻,也是很难得的。
  按照孔子及儒家思想,学和问是增加知识和才能的重要手段,孔子就曾多次说自己是一个好学和勤问的人,所以以后才有了学问的价值系统,这样说来,“不耻下问”也是一种学习和提高的好方法。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关于“不耻下问”。
  有下就会有上,这是相对应的。“不耻下问”的下,就是形而下的下,它所对应的就是形而上的上。
  其实,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也是相互有联系的。也可以说,形而上是为了形而下;而形而下也是为了形而上,他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经常问一些形而下的问题,可以更好的体味和证明形而上,也可以发现更多的形而上与形而下二者之间联系的点与面。
  如果只是为了下问而下问,则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实际上,要知道为什么要下问是最为重要的。
  如果不懂得何谓形而上,也就无所谓懂得形而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就不存在什么形而下,也就是所谓的下问了。
  一般的说来,在上位的人,容易知道何谓形而上,但是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关系为何有时会给他们带来烦恼和疑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有许多在高位的人往往会耻于下问,因为一旦问不好可能就会出现尴尬于麻烦,所以孔子说,不要以下问为耻。言外之意:即便是因为下问出现了问题,也不要觉得这是耻辱,接受教训,之后不要在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了。
  其实,作为不懂得形而上的人,也无所谓下问。它的意义是:因为所谓的下问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下问,只是问问而已,所以不存在上下的问题,进而也就没有耻辱的问题。
  孔子将“不耻下问”归于孔文子,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知晓形而上的孔圉不以下问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