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公冶长第十一章。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尔---你。
  大意:子贡说:“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想强加于别人。”孔子说:“端木赐,这不是你所能够做到的。”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其实子贡所说我不欲别人强加于我和我无欲强加于人,应该比较容易理解。这一章的关键在于孔子所说的,也就是非子贡“所及”的问题。
  作为子贡为什么会所不“及”呢?为什么要“及”呢?不“及”不可以吗?
  按照孔子思想,此时子贡所说的“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只是一种的愿望;一种的心态而已,应该没有及不及的问题。
  不愿意被人强加,按理说就不应该去强加别人。但是,不愿意被人强加只是一种感受,仅此而已,而如果不去强加别人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这里面有一个能不能做到的问题,也就是孔子所说“及”的问题。
  在这一章里面,孔子的潜台词是不支持强加于人,在这一点上正是应了我们的那一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从这一章可以看出,不强加于人这件事情做起来并不容易。如果不是这个样子,那孔子为什么还要说子贡不及呢?事实上,要做到不强加于人得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本人的问题;二是非本人的问题。所谓本身的问题,就是有事情不要强加于人,只要自己做到就可以了。所谓非本身的问题,就是不但自己不做强加于人的事情,而且其他人让自己做强加人的事情自己也是不会去做。相比较而言,后者应该是比较难以做到的,所以孔子说道了子贡不及的问题。
  子贡所说的“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之问题,其实也是一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问题。既然“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当然也就“吾亦欲无加诸人”了,不是吗?这也同是为什么要“及”的问题。
  实际上,作为每一个人来讲,都是不愿意被强加的,在这一点上,我们自己不愿意被强加的感觉就可以鲜明的告诉我们自己。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说到底就是人的独立性在起作用。换言之,就是因为人的独立性而排斥被强加。所以说,如果我们强加一个人,其实质就是摧毁他的独立性,进而引起他的反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别人的不强加,就是我们应该“及”的问题。换言之,“及”的最终的目的就是:“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