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第十章。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申枨(cheng 橙)---孔子门徒,姓申,名枨,字周。
大意: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这样的人)。”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够刚强?”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关于无欲则刚。
我们今人常说常用得所谓“无欲则刚”之理论根源就是孔子的此之思想。诚然,林则徐是曾说过“无欲则刚”的话,但是,其根源是孔子之思想,林则徐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说法而已。
按照孔子之思想,人人是有欲富与贵之思想的,这是正常的,也是符合人之常情的。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其根本就是因为富与贵是可以使任何人生活的更好,既然是这个样子,人为什么不企盼富与贵呢?这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不光彩的,不是吗?但是,如果这种富与贵的欲望过于强烈,它就会出现问题,至少是可以使人不得刚强。当然,人的欲望还有许多,包括食欲、性欲等等。孔子此说的“欲”,其实就是指人的全部欲望,只要是我们可以想到的人之欲望。当然,这些所谓的欲望是指可以影响我们刚强的欲望。
为什么欲望多了就不会刚强呢?关于这一点,我国有非常形象的语言可以形容,譬如:“吃了人的嘴短,拿了人的手软”,不是吗?
所谓刚,就是坚硬、坚强。反映在人事上就是能够坚持理念与原则,或则说是可以不为所动。但是,如果真的可以做到这一点,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无欲,或是少欲,因为欲望可以引导你走向刚强的反面,关于这一点,我想不用举例子大家就会明白。
反过来想,如果我们没有多的欲望,也就是不吃人家的;不拿人家的,我们的嘴和手还会短和软吗?当然不会,难道不是吗?既然如此,我们不就可以刚强了吗?至少也是可以去掉使你不够刚强的诱因与可能。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关于欲。
所谓欲,其实质就是欲望。欲望包括想要,也就是希望;要,也就是需要。
人所想要,也就是希望要和要,也就是需要的真是太多太多了,尤其在今天,可以说是多如牛毛,所谓欲罢不能和欲壑难填说得不就是这个意思啊?
关于刚。
所谓刚,就是刚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刚可以演变为强,所谓刚强是也;强还可以演变为大,所谓强大是也。这样一来,所谓刚的演变规律就显而易见了。
当然,刚还涉及到男女的问题,譬如阳刚。所谓阳刚,在中国文化当中特指的是男人,所谓阳刚之气是也;而对于女人,则是阴柔之美。几千年来,我们从来没有听说用过阳刚之气来形容过女人,不是吗?
这样子看来,作为一个男人由于欲望太多,是没有办法刚强的,当然也更是谈不上强大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所谓的刚、强、大是有其特定的运作规律,也就是说,所谓的刚、强、大必须要走自己发展的道路,而不能够被其他的不利于它运作与发展的因素所影响和干扰,如果是这个样子,所谓刚、强、大则无法到达目的地。具体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譬如,一个男人如果有贪污腐化等劣行,他能够变得刚、强、大吗?当让不能,为什么?还不是他的那一些贪污腐败等之劣行的影响和干扰吗?再具体的说,作为一个男人,之所以被认为是刚、强、大,说到底是被众人所共同认可的。如果这个男人存有贪污腐化之劣行,众人还会认为他是刚、强、大吗?当然不会,究其根本原因,其刚、强、大必须离开公众所认为的种种之劣行才可以,而这些个种种之劣行的发源地就是来自于男人们的欲望,所以孔子说,作为一个男人如果要刚,也就是刚强和强大,就要减少欲望,如果没有欲望当让更好,但那是非常难以做到的,这也同是孔子为什么没有说无欲则刚的道理所在。
作为一个女人为什么会永远做不到刚,也就是刚强呢?当然也更谈不上大了,其根本原因就是女人的理性差于男人,而由于此,她们根本无法摆脱欲望的纠缠,而最终被欲望所牵引。就是从目前各个媒体所披露的事实来看,被欺骗人的总数里面女人要占到90%以上,不是吗?究其原因,还不是欲望惹的祸?而更深层次的原因终是因为女人的理性非常的差,进而无法有效的控制欲望所致,不是吗?
在基督教中有清教徒,所谓清教徒,说到底就是清心寡欲。对于这一点,可能许多的人有所不知,那种的寡欲是我们中国人所难以想象的。基督教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其实与孔子的思想不谋而合、殊途同归,他们最终所要解决的也是刚、强、大的问题。诚然,同样的价值系统还存在于伊斯兰教、佛教等等不同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