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土耳其军乐与欧洲中世纪军乐

  现代多洲的吹奏音乐是从土耳其发源的。1326年到1359年,土耳其进行了扩张领土的战争。它的军队从中亚细亚本土向西,向南进军。在这场战争中,他们经历了许多国家,他们吸心了这些国家的文化。在音乐中也逐步地使用了这些国家的民族乐器。因而有些乐器的发源地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不过,可以考察到,在这种进军中有了最初的军乐队。
   当然,那时土耳其皇帝的这种军乐队还不是我们今天常见的近代军乐。这种军乐队是由小横笛、高音直筲(一种有哨子的筲)和各色各样的喇叭、系在腰上的大鼓、镲、三角铁、锣、铃架(挂着许多小铃的架子)所组成。这些乐队是随军行进的,以他们的演奏提高士气,他们奏齐奏及八度合奏,并且用嘈杂的喧闹声响和强烈的节奏来吓唬敌人。
   邻国各国王对此很感兴趣,请土耳其王为他们也建立了这种军乐队。第一个欧洲国家建立这种军乐队的有波兰,然后是奥地利、俄罗斯,他们都是1730年以前成立的。1740年德国(当时称普鲁士)在炮兵里成立了土耳其式的乐队。然后在步兵中也成立了演奏土耳其音乐的军乐队。
   土耳其军乐队的乐器是由木管、铜管、打击乐器组成的。这种乐队的编组法一直保留到现在,只是加了些新的乐器。当然,那时的编制是很简单的。例如当时普鲁士兵团中的乐队只有四个人,三个人吹直筲,一个人吹曲管(与现在的巴松相似)。直筲的声音很难听。那时乐队队员被称为战场上的吹奏者或者筲手。
   许多音乐大师在其后来的作品中都表现了士耳其军队中军乐队的形象。德国作曲家米夏埃里斯(1831-1887)所写的《土耳其巡逻兵》,乐曲一开始以微弱的力度像征着土耳其巡逻兵的队伍从远方走来。第一主题中快速三连音的节奏型,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了土耳其军乐队乐手们敲击的小军鼓声。第二主题轻松而略带歌唱性。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支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士兵行列。随后,乐曲呈示的带号角性特点的主题,使人明显地听到土耳其军乐队号手们那嘹亮的军号声,高亢而明亮,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756-1791)在1778与其1783年间,创造了一曲《A大调钢琴奏鸣曲》,这首钢琴曲的第三乐章,被后人称之为《土耳其进行曲》,常单独演奏,后来被广泛改编为管弦乐曲、军乐曲、吉它二重奏曲。乐曲原标题Alla·Turca意为土耳风格,在音乐上特指“模仿土耳其军乐的乐曲”。在写这首乐曲时,莫扎特认真查阅了大量土耳其军乐的资料。土耳其军乐中的土耳其锁呐(祖尔纳管)、波鲁小号、土耳其大鼓以及吉尔钹、三叉铃等乐器的音乐常在耳边徊响。土耳国乐队员那五颜六色的服装以及军乐队长和三叉铃演奏者那红帽红衣裤和黄色袜子的色彩绚丽的形象总在眼前出现。于是,在后来的乐曲中,一开始我们就听到回音式的音型和华丽的倚音,在一紧一松的节奏中轻松地起伏跳跃,简洁而生动,既有进行曲的体裁特征,又具有双拍子舞曲的特点,其原型就是出自土耳其军乐吹奏高音区的土耳其唢呐。在插部主题中,音阶式进行的旋律和顿挫分明的节奏使主旋律带有小号吹奏特色。伴奏声部模仿土耳其军乐中鼓声的节奏型,增强了乐曲的进行曲特点。在雄壮的鼓声伴奏下,乐曲出现了用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组成的上下起伏的走句使尾声增添了威武雄壮的气势,仿佛置身于土耳其军队的行进行列中。另一位音乐大师,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770-1827)于1811年为西德剧作家科莱布(1761-1819)的剧本《雅典的废墟》所作的配乐,全部配乐曲序由和八段乐曲组成。乐曲的第四段,也被后人称之为《土耳基是行曲》。剧情为:智慧女神密涅瓦因触犯主神笛斯被阀长眠两千年。她醒来时突然发现,雅典已在土耳其的蹂躏下变为废墟。艺术和科学中心已转移到佩斯。在佩斯刚落成的新剧场里,莱辛(1729-1781),席勒(1759-1805),歌德(1749-1832)等德国作家在这个剧的最后都陆续登场。最后,密涅瓦亲自为弗兰茨国王的胸像戴上桂冠,以表彰他保护艺术的功绩。贝多芬在这首配曲的第四段,一开始就让人感觉到一支土耳其的军队在明快的军乐声中渐渐走近,短促跳跃的旋律轻巧诙谐,生动地刻画了土兵生气勃勃的形象。在鼓和钹等打击乐器的伴奏下,乐曲力度越来越强,情绪也更加活跃,精神抖擞的军队就象是在面前整齐地走过。不久,乐曲奏出中间部出现主题,乐曲更为精巧,诙谐的气氛更浓厚。
   以上这三位世界级的作曲大师关于土耳国队及其军乐队的音乐,足以使人们充份认识到土耳其军乐的重要性,也对当时土耳其军乐的状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普鲁士乐队是在1760年充实的。那时乐队已有两个高音欧勃管,两支克拉管,两支巴松及一支小号或一支圆号(这些乐器都是近代乐器的祖先,所有的铜管乐器都是无键的,直到1796年发明活塞小号之后,才有了近代铜管乐器)。从那时起,军乐队员被称为欧勃手,他们中吹得最好的为首席,领导乐队。他们每天早上到长官那里去演奏一段小曲,或者是几首小步舞曲和一些进行曲。在费力的行军中,这些欧勃手只需步行部分路程,其余的路程则坐车。因为那时已经懂得吹奏是吃力的事了。军乐队还随身带着弦乐器演奏餐间的音乐和娱乐音乐。
   欧勃手们的演奏还得到了民间乐队的帮忙,民间乐队是培养音乐家的学校。在德国,这些民间乐队的音乐家大多充实进部队当了欧勃手。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是如此。
1780年在英国伦敦组织了声势浩大的露天军乐演奏会。军乐队的人员及乐器编制也大大增长和发展了。这些军乐队已编制成:2支直筲、2支克拉管、2支圆号、2支低音号、1支小号及大鼓、小鼓。1795年在法国的军乐队又增加了短笛。1880年,普鲁士军乐队的人员为:步兵乐队由十人组成。掷弹兵乐队为十八人,禁卫军乐队为二十四人。自1816年开始,有后备欧勃手,乐队扩充为30人,因此,也有了艺术上提高的条件。也就是从这个年代起,德国有了很好的吹奏音乐。也有了在当世界上最为出色的军乐队。
   1881年军乐队得到了更加重视,乐队队员允许有补助费。1817年德国腓特烈威廉下令军乐队要选吹最好的进行曲。这样一来,原始的管乐曲就显得力不从心,譬如次中音声部只能用低音号或者是巴松管来填充,而低音部分用蛇形管大号与低音组成。于是,管乐器的改造迫在眉睫。1854年起,更多的活塞乐器的出现,使军队出现了新的转机。乐队中加入了短号、高音号,中音号、上低音号,这就大大丰富了吹奏音乐。
   说到这里,我们还要给大家讲一个小插曲。在十八世纪以前,欧洲的军乐队和管弦乐队使用的小号,大都是古埃及及法老时代所用的那种小号,它的构造简单,只能吹出有限的几个音。因此,许多作曲家、演奏家和乐器制造工匠们都希望早日演奏千种音调,为此他们不断地探索着。
   1796年的一天,六十四岁的海顿在维也纳宫廷歌剧乐队小号手安东·韦丁格那里,见到了一支带活塞的新式小号,用它能吹为化音且音色很明亮,使用也方便。这引起了海顿极大的兴趣。因为在此之前,他所见到能吹变音的小号,是在乐器上打许多小孔来演奏的,即所谓的英国“肯特”军号。而安东·韦丁格这只小号却是用活塞来变音的。于是,海顿决定为这种小号写一首协奏曲,这就是《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实际上,这时的新式小号还是很原始的。它和现代人们使用的小号几乎无法相比。但是,海顿的想象力十分丰富,作曲技巧非常高明。他向韦丁格充分了解了小号的演奏性能和表现力后,写出了一首真正的小号协奏曲。直到二百年后的今天,它仍然被人们看成是小号协奏曲。直到二百年后的今天,它仍然被人们看成是小号协奏曲里最著名的一首。不仅经常在交响音乐会上演奏,也是小号演奏比赛会上规定必奏的曲目和所有小号演奏者必修的曲目。
   另一位奥地利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音乐教授和指挥家胡梅尔,受海顿《降E大调沾民协奏曲》的影响,于1803年12月8日在莱比锡完成了另一首小号协奏曲《E大调小号协奏曲》。这二首协奏曲原来都是降E大调,篇幅、形式都差不多,但胡梅尔的这首协奏曲后来被人们演奏时,都习惯于提高半个音,变成了E大调,因为这种音色更明亮,演奏起来更方便,也易产生好的演出效果。胡梅尔的这首小号协奏曲也是为维也纳宫廷歌剧乐队小号演奏家安东、韦丁格的那只带活塞的小号而作,人们都把胡梅尔和海顿的这二首小号协奏曲看作是姐妹篇。
   活塞乐器的出现带动了吹奏乐器的改革,同时也启发了人们的想象力。1854年起,乐队指挥已不是拿着一支降E小号或克拉管走在军乐队的前面指挥,而是将手中的乐器换成了一根小木棒。这种习惯在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军乐队中至今还保持着。德国的步兵军乐队已发展到四十二位吹奏者,其中十人是固定的,三十二人是雇佣的。这些军乐队员不倦地提高吹奏技术,改进乐器。乐队指挥的地位也越来越引注意,因为一个指挥必须是会作曲还会配器。
   在欧州其他国家如奥地利,军乐队也有很大发展。莱哈、朗那和其他诸人都是知名的军乐队指挥,在捷克斯洛伐克也是一样,那里有捷克军乐队的著名指挥及作曲家尤利斯·福契克。这些指挥家作曲家们既改编并指挥演奏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李斯特等人的作品,在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与波士顿大音乐节上,德国指挥沙罗(1856-1891)成功地指挥了他的军乐队,引起了空前的轰动。因为在伟大的作曲家巴哈、海顿、莫扎特所处的时代吹奏乐队比较简单,不可能完整地演奏一个较复杂的交响乐作品,只有在欧洲军乐艺术家们将管弦乐作品作了比较细致的改编后,军乐的表现力才发展出独有的魅力,可以说,这些军乐艺术家是欧洲军乐艺术的发展和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