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英国军乐简史


   只要人类有战斗,就有某种战斗的音乐。因为勇敢的乐曲鼓舞人们,使人们斗志昂扬,无所畏惧。进行曲的巨大作用不只是协调步伐,还可以振奋军心,忘却疲劳,提高行进效率。因而,历史上英国所有的大将领都为他们的军队制定军乐。例如,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就有许多军乐。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里,凡是有行军和战斗的场合都有鼓号齐鸣的征战之歌。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士兵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人,莎士比亚都让他们用伊丽莎白时代和詹姆斯一世的乐器。在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人听惯了这些乐器。军乐里有鼓、小号还有短号(在莎士比亚时代,短号是木管乐,不是我们现在的铜管)、双簧管(不如现在的双簧管音色圆润),还有一种管乐器,象我们现在的长号。
   查理二世时的军乐很象伊里莎白女王时的。查理二世也酷爱音乐,他在他的军队中配备了一些优秀的乐师,并为这些乐师配备了精良的乐器。国王外出时要带上一小队骑兵,包括一个上尉、两个中尉、三个中士、三个下士和八个士兵,还要配上两个鼓手,两个吹双簧管的。王后和约克公爵也有相似的卫队。
   十八世纪,英国军队开始模仿土耳其军乐。也许是因为土耳期非常喜欢打击乐器,如鼓、小手鼓、锣钹和三角铃。这些乐器的优点是节奏感很强,可以协调行军步伐。英国士兵就在这一大堆敲敲打打的乐器上加几根笛子和双簧管发出的乐曲声中行军,甚至还加上一个特别的土耳其铃,士兵们称之为“响吓当的家伙”。
   那里乐队里有黑人是件稀奇事,有时让黑人按节奏跳舞,蹦跳和甩手。我们现在看到的军乐队,打鼓甩膀子的样子很显然是土耳其军乐队的传统。打鼓打左边时,用右臂从鼓上转过去,打右边时,用左臂从鼓上转过去。鼓手恐怕还不知道自己是在模仿土耳其人呢。
直到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御林军第二骑兵团和苏格兰卫队的乐队中还有黑人。
   英国人总错误地认为本国没有音乐家,需要音乐家时,总是派人到外国去请来。
   上一世纪末,英国军乐队的指挥几乎都是从德国请来的。乐队队员也常常是从外国请来的。如果你去问一个当过兵的老人,他当初所在的军队里的军乐队里有德国指挥,好象没有德国指挥就很丢脸似的。偶尔指挥不是德国人,那就是意大利人。
   现在,英国有世界第一流的军乐队指挥和队员,大部分是军乐学校培养的,学校在伦敦附近,现在已闻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