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页】



引用:


================================ 门德尔松:《春之歌》(Spring Song)================================

  《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作品第62号),A大调,4/4拍。本曲为门德
尔松创作的所有“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曲子,不仅用于钢琴独奏,还被改编成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和其它乐器的
独奏曲而广为流传,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无词歌”亦称“无言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小型器乐体裁,大部分由歌曲似的旋律及简单的伴奏所组
成。这种方法为的是使旋律能在一定音型的伴奏下表露无遗。而且,无词歌的旋律不一定非得象歌曲一般,被限制
在一定的音域之内,而可以稍稍宽广一些。门德尔松一生共创作了49首无词歌,大约创作于1830-1845
年间,分为八集出版。这首被冠以《春之歌》标题的无词歌具有流水般轻柔的浪漫旋律,使听众沉醉于快乐的气氛
中。曲式虽单纯,但十分巧妙地应用了装饰音,从而利用钢琴创下了前所未有的漂亮效果,由此我们不得不对门德
尔松的天才发出赞叹。在伴奏与踏板的关系中,也显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钢琴音乐特色。                      

============================= 德沃夏克:《圆舞曲》(Waltz, Op.54 No.1)=============================

    圆舞曲音译为“华尔兹”,其前身是奥地利民间的“兰得勒舞曲”,这也是一种农村舞曲。圆舞曲在“兰得勒
舞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三拍子舞蹈,跳舞时一对对男女舞伴,按照舞曲的节奏旋转打圈,动作轻快、优美,
情绪热烈、欢快。这些特点决定了圆舞曲的体裁特征:速度较快,拍或拍,这些特点,配合上环绕支点音旋转的音
调,便生动地产生旋转打圈的动作感。圆舞曲的体裁特征,更鲜明地体现在它的伴奏音型中。典型的圆舞曲伴奏音
型是强弱分明的三个均匀的四分音符(在拍则是八分音符),每小节一个和弦,第一拍是强拍,奏和弦的低音。第
二、三拍是弱拍,在较高音区奏其它和弦音。                                                            

  德沃夏克一共写过8首圆舞曲,与维也纳圆舞曲不同,德沃夏克的圆舞曲更舒缓、更具有捷克音乐的风格。  

=================================== 舒曼:《梦幻曲》(Traumerei)====================================

    《梦幻曲》选自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童年情景》共有短曲13首,《梦幻曲》是其中的第七首,也
是最受人们欢迎和喜欢单独演奏的一首。《童年情景》以洗练的手法,逼真的心理描写,刻画出儿童的各种心理活
动。通过音乐,使人回忆起童年生活的情景。舒曼曾对夫人克拉拉说:“由于回忆起了童年时代,我在维也纳写下
了这个作品。”《梦幻曲》以娴熟的浪漫主义手法,把我们带进了温柔优美的梦幻境界。                      

========================= 舒伯特:《f小调音乐瞬间》(Moment Musical Op.94)========================

  《f小调音乐瞬间》,据说是1827年舒伯特格拉茨之旅归来后所作,是1828年出版的《音乐瞬间》六
首乐曲中的第三首。“音乐瞬间”是舒伯特创造的与即兴曲类似的一种钢琴小品体裁。关于这首曲子,有这样一段
传说:一天,舒伯特去一位朋友家做客。他信手拿起一份手抄乐谱,弹奏之后,对其赞叹不已。随后他才知道这其
实正是这位朋友记下的他本人即兴弹奏过的作品。通过这个故事,可以说明舒伯特有着很高的即兴创作能力。这是
一首天真纯洁、令人欣喜的小品曲,带有轻快活泼的民间舞曲风格。虽然总共只有54小节,音乐形象比较单一,
但是舒伯特将之处理得非常精巧,真可以称得上是玲珑剔透、精致小巧。整首乐曲保持着宛若天成、不加雕琢的自
然美,为舒伯特钢琴曲中最负盛名的一首。在二小节轻快节奏奏出后,音乐奏出了一个纯朴、可爱的旋律。乐曲的
中间部分转到降A大调上,并在色彩明朗的F大调中结尾。                                                

=============================== 舒伯特:《小夜曲》(Serenade, D.957)===============================

  《小夜曲》是舒伯特短促的一生中最后完成的独唱艺术歌曲之一,也是舒伯特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此曲采用
德国诗人莱尔斯塔勃的诗篇谱写成。作为西洋乐曲体裁之一的“小夜曲”,都以爱情为题材,这首《小夜曲》也不
例外。“我的歌声穿过黑夜轻轻飘向你……”,在钢琴上奏出的六弦琴音响的导引和烘托下,响起了一个青年向他
心爱的姑娘的深情倾诉。随着感情逐渐升华,曲调第一次推向高潮,第一段便在恳求、期待的情绪中结束。抒情而
安谧的间奏之后,音乐转入同名大调,“亲爱的请听我诉说,快快投入我的怀抱”,情绪比较激动,形成全曲的高
潮。最后是由第二段引伸而来的后奏,仿佛爱情的歌声在夜曲的旋律中回荡。乐句之间出现的钢琴间奏是对歌声的
呼应,意味着歌手所期望听到的回响。这张专辑虽然是改编后弦乐合奏,虽无歌词,但同样能体会到这首小夜曲中
表现出的真挚而热烈的感情。                                                                          

===================================== 亨德尔:《广板》(Largo)=====================================

    亨德尔于1738年春在伦敦写了一部题为《西尔斯》的意大利式歌剧。是亨德尔创作的唯一一部带有喜剧色
彩的歌剧。该剧叙述了古代波斯王西尔斯图谋占兄弟的情人遭失败的故事,教育人们要弃恶从善。这首乐曲原作是
该剧中的一首咏叹调《绿叶青葱》。歌剧的第一幕第一场中西尔斯反复咏唱着同样的一句歌词“从未见过如此可爱
美丽的大树阴”,表现了主人公愉快的心情。由于这一咏叹调的旋律优雅、抒情,不仅为历来的歌唱家们所喜爱,
而且被改变为小提琴、大提琴、钢琴、管弦乐等形式,成为在音乐会上演奏的名曲。《西尔斯》这部歌剧后来已很
少演出,录音唱片也很少,但这首咏叹调的旋律却经常出现在唱片之中。因原唱段标有“广板”的速度记号,故器
乐曲即以此为名。曲首的音乐徐缓从容、庄严和谐,尔后节奏稍有变动,且偶尔作跨小节的切分处理。全曲旋律通
过模进、跳进等方式绵延不断地伸展,具有复调音乐的旋律特点。                                          

=================================== 古诺:《圣母颂》(Ave Maria)===================================

  这首常用于小提琴独奏的《圣母颂》,原是法国著名作曲家古诺的声乐名曲。一生往返于教堂、修道院与歌剧
院的古诺,在宗教音乐与歌剧方面,有着极其伟大的成就。古诺于1855年,以巴赫在一百五十年前所作的《C
大调前奏曲》(选自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为伴奏,配上了这首世人熟知的歌曲《圣母颂》。音乐曲
意崇高,旋律优美。创作这样充满宗教美感的乐曲,只有像古诺这样的,具有伟大音乐天才与真诚宗教信仰,并且
仔细探究过巴赫音乐之灵魂的音乐家方能为之。原作是一首音域宽广的女高音曲,是采用天主教的圣母祈祷文做为
歌词的。本曲一直被认为是音乐家跨年代合作的典范之作。                                                







    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1829-1894),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1829年11月28日出生
。早年随母亲学习钢琴,后在圣彼德堡,随维卢安学习钢琴,在维也纳随德恩学习作曲。1848年在彼得格勒担
任音乐教师。此后奔走于欧洲各地和美国,巡回演出,举办音乐会,并从事作曲,获得了极高的声誉。1861年
他在圣彼德堡创建了俄罗斯音乐学会,在此基础上,于次年创建了俄罗斯第一座音乐学院,培养了柴可夫斯基等音
乐家,并建立了近代俄罗斯的音乐传统,被称为俄罗斯音乐的拓荒者。1894年11月20日逝世于圣彼德堡。





    路易吉·博凯里尼(1743-1805)意大利作曲家,生于卢卡。他的父亲是一个职业的贝司手,自然也是波契里
尼在音乐上的启蒙老师。同时,他也在当地的教堂里学习音乐,很快,波契里尼就是一个演奏技巧极好的小演奏家
了。1757年,他被送到罗马去接受大师的指导。幼年随父学习音乐。13岁开始作为大提琴手登台演出。14
岁被送到罗马学习。回到卢卡后作为大提琴手加入市中心管弦乐团当博凯里尼返回卢卡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职业
音乐家了,并以一个大提琴手的身份加盟了当地的市中心管弦乐团。同时,他也通过一场特别的音乐会向他的市民
们介绍了他自己的音乐——他和小提琴家菲利浦·蔓弗雷蒂合作,整场音乐会都是他自己写的奏鸣曲。这场音乐会
的巨大成功使他们俩决定到法国进行巡演。他们的声望在所到之处提升的速度之快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期。鉴于他们
两个人的声望,西班牙驻巴黎大使决定邀请他们去马德里演出。但是这次旅行却没有那么成功,甚至还不及他们预
期的一半,原本说要到场的皇室成员也没有出席。不过,幸运的是,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却对博凯里尼的作曲和演奏
才能大加赞赏,并以优厚的待遇聘请他为宫廷作曲家。在随后的几年当中,波契里尼一直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享受着
舒适和收人尊敬的生活。但是,当这位国王死后,一切都变了,博凯里尼不得不去寻找新的工作,他决定返回西班
牙。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在马德里和家人一起在一个秘密的地方过着身份低微的生活。唯一可以使他暂时逃离
贫穷和黑暗的方式就是音乐的创作。他朋友很少,恶劣的健康状况也使他不得不完全放弃了大提琴的演奏,并且从
公众的视线中消失了。当时法国驻马德里的大使,是博凯里尼的崇拜者,他委托博凯里尼创作了一些室内乐作品,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博凯里尼的经济状况。但这段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在博凯里尼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的健康
状况非常恶劣,不得不靠不停的创作来谋生和缓解痛苦,其中就包括他在一些富商的要求下创作的一些吉他作品。
随后两个儿子的死亡把博凯里尼的悲惨生活推向了极点。1805年5月28日,博凯里尼在马德里逝世。      

  博凯里尼的作品继承了意大利的器乐传统,旋律优雅,力度富于变化。现在主要作品有29部交响曲、11部
大提琴协奏曲、91部弦乐四重奏等。代表性作品《A大调小步舞曲》,至今仍在音乐会上经常演奏。他是在海顿
之前,第一个确立弦乐四重奏形式的作曲家,并为之创作了超过100部的作品。在演奏上,他是最早在大提琴上
使用姆指把位(thumb position)以及双音(double  stop)技术的艺术家,他对18世纪后半期的大提琴演奏有
着深远的影响。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作曲家,1843年6月15日格里格生于卑尔根的商
人家庭,1907年9月4日卒于同地。6岁随母学钢琴,得到音乐启蒙教育。经著名小提琴家布尔推荐,一八五
八年至一八六二年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卑尔根举行首次作品音乐会。1863-1866年在丹麦
首都哥本哈根活动,与挪威民族音乐的倡导者音乐家诺拉克等人共创“尤特皮”音乐社,创作并介绍斯堪的纳维亚
国家的民族音乐。回国后,为建立挪威民族乐派积极展开音乐活动。1871年创立克里斯蒂安尼亚(今挪威首都
奥斯陆)音乐协会,曾任该协会爱乐乐团和卑尔根“和谐”合唱团指挥,并多次到英、法、德、意等国举行作品音
乐会。1874年被政府授予终身年俸,1809年被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曾先后获英国剑桥大学和牛律大学
授予的音乐名誉博士衔。逝世时,挪威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                                              

    格里格一生经历了挪威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年代,具有进步的民主爱国思想。他沿着布尔、诺拉克等人开创的
道路,努力钻研民间音乐,作曲家林德曼搜集出版的《挪威山区民间曲调》《挪威民间叙事曲曲调》等集子,成为
他创作的音调源泉。在创作实践中,他借鉴欧洲各国音乐传统,特别是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成果,通
过对民族历史的歌颂,对祖国大自然和民间生活的艺术感受,创作出具有挪威民族特色和浓厚乡土气息的音乐。他
的创作主要是钢琴抒情小品和声乐作品(包括百余首抒情独唱曲)。如歌曲《来自祖国》(1894),以淳朴的民间
曲调,表达了对祖国真挚的感情,钢琴曲《祖国之歌》(1868),以古挪威民间叙事歌的庄严风格,赞颂了民族历
史的光荣,诗人比昂松特为此曲配上《前进!这是我们先辈们的战斗呼唤》的诗篇,借颂扬祖先的业绩,为现实的
民族独立斗争呐喊。在合唱《水手之歌》(1868)、《乡土在望》(1870)和许多民族题材的作品里,都以鲜明的
民族情调表达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争取独立的愿望,适应了当时挪威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挪威作曲家、指挥家和小提琴演奏家,1840年9月30日出生在挪威的克里斯蒂安(现首都奥斯陆),其
一生大部分时光是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度过的。斯文森的父亲是一位音乐教师,这使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良好的
音乐教育,期间他学习了小提琴、长笛的演奏技法,并完成了自己的学业。接下来的几年里斯文森加入了一个音乐
家组成的管弦乐队,并经常以小提琴演奏家的身份参加一些小型的音乐会。随后他进入莱比锡音乐学院,随著名的
小提琴演奏家大卫·费迪南德学习小提琴演奏技法,后来由于手关节的问题不得不放弃小提琴学业,之后便随卡尔
雷内切克学习音乐创作。与同时代的许多著名的作曲家相比(比如格里格),斯文森的音乐创作以注重乐队的技巧
而非和声而著称,格里格的作品大多是为小型乐器创作的,而斯文森的创作却更侧重于大型的管弦乐队组合,因此
他创作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浪漫的小提琴和管弦乐的协奏乐。作为作曲家、指挥家,在挪威和丹麦他大受欢迎,赢
得了广泛的赞誉,并获得了许多国家级的奖项。但当时这些流行的、大受欢迎的作品并未被收录到古典音乐世界的
宝库中,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1911年6月14日,斯文森在丹麦哥本哈根逝世,享年70岁。            

  斯文森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但只有少数作品留存下来,像著名的a小调弦乐四重奏、弦乐五重奏
(OP. 5)等。他的所有的室内乐作品都是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完成的,有些作品现今已成为学院的音乐
教材,并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他的作品经常被演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称赞。                            



【接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