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引用:



漫談: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年-1897年,德國)



約翰內斯·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年—1897年),德國浪漫主義中期作曲家。本身他對標題音樂與華格納樂劇形式不認同,走純粹音樂路線,被認為是新古典樂派。


布拉姆斯生於北德的港口城市—漢堡的一平凡家庭,舒伯特死後,在所有的作曲家中,布拉姆斯是唯一的一個把古典形式延續下去的人。與他同輩的音樂家中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接近貝多芬的理想,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能夠重建真正的交響樂思維;布拉姆斯的偉大藝術造詣使他的作品具有古典主義式的均衡,但人們會感覺到在這平靜的均衡的背後隱藏著某種東西,隱藏著一種悲劇性的哲學,一種悲觀主義和捨身忍讓的成熟世界觀。

布拉姆斯、反對當時的音樂潮流,倒不是極端反對當時流行的音樂風格,而是反對當時音樂中文學和哲學的傾向;他們要使音樂重返到純音樂國裡去。浪漫主義的連續幾代人中,爭取貝多芬的遺產成了佔有世界的鬥爭,原來曾經是交響樂的美妙統一的結合體,而今,戲劇的、色彩豐富的因素又被分割成不同的構成部分,盡管浪漫主義的口號喊的是要求更加緊密的結合。華格納成了一個戲劇家,布魯克納成了一個交響樂家,白遼士成了一個色彩家;他們沒有一個人寫室內樂、鋼琴曲或藝術歌曲;他們既不是古典主義者,也不是真正的浪漫主義者。

布拉姆斯剛剛三十歲時,他的藝術給人的印象已是有條不紊的古典式的完美。這位浪漫主義最後階段的大作曲家,是在舒伯特之後最接近古典時期音樂家的精神的。他聽到了當代的進步人士的激昂口號「向前看,忘掉過去」,而他卻變成一個歌唱過去的歌手;也許他相信通過歌唱過去,他可以為未來服務。他經過不懈的學習,發現這種控制可以從過去世代的大音樂家那裡學到;因此,他對古代音樂極感興趣,他搜集的書籍和手抄本,他進行的研究成果,簡直就等於是音樂學論文。

但是他同時還學到:要使想象力馴服,就需要妥協和犧牲。布拉姆斯的每個作品都有著過去年代的精神和光榮的回聲。所以布拉姆斯的音樂並不給人以即時的直接的印象,它是由謹慎地掩蓋著的記憶滋養起來的,所以他的藝術抒情性和戲劇性少,更多的是史詩性。他的敏感性便他能夠覺察過去最優美的東西。由於他對現代抱對立的態度,他要求表達過去的美好印象的心情就更顯迫切。

布拉姆斯是舒曼的熱心崇拜者,這位青年浪漫主義者以創作鋼琴奏鳴曲開始他的音樂事業;對一個浪漫主義者,特別是在他的青年時期來說,這是很不平常的。因為當時盛行的是「個性小品」,是小型的抒情曲形式;即使是大型曲式,浪漫主義者也是用幾個小曲組成,或者是用自由的、幻想曲式的處理把一個歌曲式的結構擴大。看到青年布拉姆斯怎樣對抗、幾乎是排斥浪漫主義因素,確實令人吃驚。這些鋼琴作品對那得到奇妙發展的浪漫主義鋼琴音樂風格不予理睬。它們具有著自己的獨特鋼琴藝術風格。一直跟蹤他一生的巨大的衝突—貝多芬的陰影—在這裡,在他事業的開始時已經顯而易見。

他的鋼琴音樂的努力寫作繼承了某些貝多芬樂章中的非鋼琴性質。清楚感覺到其中有一種要求交響曲式表現的深刻慾望,致使這些作品像舒曼所巧妙地形容的那樣,彷彿是「帶了面紗的交響曲」。布拉姆斯寫鋼琴曲和混合室內樂雖然輕而易舉,但他寫作古典主義時期兩個最大的形式—弦樂四重奏和交響曲卻極其小心謹慎而且耗費時間。在評價布拉姆斯時這一事實很重要,因為實際上他是一個浪漫主義者,他和舒曼一樣,本能地為小型的、親密的形式所吸引。

他所寫的四重奏的數量很多,但除了集留下。這位抱負不凡的交響曲作曲家在其所處的音樂環境中得不到鼓舞;因為除了大膽的交響詩和其他新的交響曲外,他的同代作曲家還在寫的很多交響曲,不是破裂為無數片斷,就是像牛津大學的博士論文一樣精確地把交響曲的一切「規則」付諸實用而已。布拉姆斯完全知曉交響曲的時代同舒伯特一道成為過去了, 但由於他對那個英雄時代懷著深厚的景仰和懷念之情,促使他對命運本身挑戰。布拉姆斯的思想的嚴格性、他對偉大的古典交響樂作家的深刻信仰,以及他的交響音樂中蓄意追求而得的古香古色的風格驚動了另外的陣營—新德意志樂派。他們不能理解他們的一位同代人怎麼能夠躲過華格納和李斯特一代在音樂上所取得的一切成就。

當時在維也納流行的刊物《沙龍報》擔任音樂評論的雨果·沃爾夫Hugo Wolf曾寫出下列的話,表示他的驚訝:貝多芬之後音樂中的革命運動(在這運動中舒曼確實希望有一個救世主式的人物,而他以為他找到了這人—布拉姆斯)的領袖們從我們這位交響曲家的身旁走過,竟未在他身上留下任何痕跡……布拉姆斯對當時所發生的事態全然不顧,繼續寫他的交響樂。

布拉姆斯1897年4月3日死於維也納,死後被葬在維也納中央公墓。




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 德國)



孟德爾頌,德國作曲家。1809年2月3日生於德國漢堡;1847年11月4日逝於萊比錫。歷史上的名作曲家的出身大半窮困,但孟德爾頌則例外。孟德爾頌的祖父是德國名哲學家兼文學家;父親是德國漢堡的銀行家。不論出生環境、家庭生活或是事業成就,都是一帆風順。

孟德爾頌幼年即隨幾位有名望的鋼琴家、作曲家、小提琴家學習音樂課程。在九歲時就首次登台;演出十一歲時進入柏林聲樂學院並開始作曲。在他十七歲時即寫出至今為人所熟知的作品,如:為莎士比亞作品《仲夏夜之夢》所創作的序曲。

1827年孟德爾頌19歲,這一年,他根據歌德的兩首詩譜寫出《平靜的海洋與幸運的航行》,並在朋友男中音德佛里安(Philip Edward Devrient)的幫助之下,開始著手準備至1750年巴哈逝世後,聲樂學院第一次《馬太受難曲》的演出。翌年這項演出使巴哈的聲譽鵲起,使世人了解巴哈的偉大,並進而掀起一股研究巴洛克音樂的風潮。同年孟德爾頌首次與倫敦交響樂學會合作,在倫敦首次登台指揮其作品《C小調第一號交響曲》。自此之後他在倫敦的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之聲望持久不衰。

在1831年年底及1832年年初,孟德爾頌出訪巴黎,並與蕭邦、李斯特結識。返英之後,完成在1830年即譜出草稿的《芬加爾洞窟序曲》。1835年,孟德爾頌出任杜塞爾多夫的下萊茵音樂節指揮,並且暫居該地。此時他開始創作神劇《聖保羅》(於1836年完成並演出)。1837年與任雷諾小姐(Cecile Charlotte Sophia Jeanrenaud)結婚,婚姻美滿,育有三子二女。

1842年完成交響曲《蘇格蘭》。這首曲子在倫敦演出時,孟德爾頌受召入白金漢宮,備受維多利亞女王及愛德華王子的恩寵。在返德之後前往萊比錫,與舒曼及其他音樂家一同創辦一所音樂學院。在這段期間孟德爾頌接受普魯士的威廉四世(Frederic William IV)的委託,為拉辛(Racine)的《阿達利》、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等創作戲劇配樂。

1846年,孟德爾頌的健康開始出現問題,但他仍孜孜不倦的從事創作。次年其姐逝世,使孟德爾頌悲痛不已,並導致健康惡化。為了調養身體,他前往瑞士,並完成最後作品《F小調第六號弦樂四重奏》。返回萊比錫之後不久便逝世,享年未及三十八歲。在所有的一流作曲家之中,僅只莫札特及舒伯特比他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