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引用: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十八世紀西班牙的一所監獄中。

獄中所關的全是些政治犯;皮查洛是這座監獄的典獄長。弗洛雷斯坦發現了他的許多不法行為,皮查洛害怕醜事曝光,便把弗洛雷斯坦監禁在地牢中;皮查洛並且對外宣稱弗洛雷斯坦已經死去,這樣他便可盡情地折磨弗洛雷斯坦,也不用擔心東窗事發。雖然皮查洛到處散播謠言,弗洛雷斯坦的妻子蕾奧諾拉卻堅信他的丈夫依然活著。為了救出丈夫,蕾奧諾拉女扮男裝,化名為費黛里奧混入監獄,並充當獄卒洛克的助手。由於費黛里奧工作得很起勁,洛克相當欣賞他,連洛克的女兒瑪采莉娜都愛上了費黛里奧;這使得原先愛著瑪采莉娜的亞基諾忿忿不平。《費黛里奧》的故事就由此展開。


序曲

貝多芬一共為《費黛里奧》寫過四首序曲。頭兩次上演時用的序曲,便是今日大家所熟知的蕾奧諾拉第二及第三序曲。現在的費黛里奧序曲是1814年上演時的最後版本。曲中沒有使用太多劇中的旋律,但卻清楚傳達了本劇的基本精神。而蕾奧諾拉第一序曲,原本是為了在布拉格上演時使用的。由於未能順利演出,總譜遂流落到別人手中,直到貝多芬死後才重見天日。現在上演《費黛里奧》時,一般按馬勒(Gustav Mahler)和畢羅(Hans von Buelow) 的傳統,在開場前演奏費黛里奧序曲,而在幕間或終曲之前演出蕾奧諾拉第三序曲。

第一幕:監獄的庭院中

歌劇由亞基諾和瑪采莉娜的二重唱拉開序幕。亞基諾埋怨瑪采莉娜對他日漸冷淡,同時要求瑪采莉娜嫁給他。瑪采莉娜受不了亞基諾的糾纏,只好支吾其詞。等到亞基諾離去後,瑪采莉娜便唱出對亞基諾的歉意,並希望和費黛里奧結為夫妻。這時洛克和蕾奧諾拉同時來到庭院裏,在談話中,洛克暗示要把瑪采莉娜嫁給蕾奧諾拉。瑪采莉娜聽了大為興奮,亞基諾則差點氣瘋;蕾奧諾拉為此覺得十分為難,她不願欺騙瑪采莉娜的感情,但卻騎虎難下。四個不同心情的人,以相同的旋律,唱出卡農式的四重唱「不可思議的心情」(Mir ist so wunderbar)。如果歌手能夠確實掌握角色 情緒的話,此曲的效果將會非常突出。

洛克愈扯愈遠,把話題扯到了小倆口日後的生活,對著蕾奧諾拉大唱金錢的重要。蕾奧諾拉趕緊帶開話題,向洛克問起監獄的種種。當蕾奧諾拉獲悉地牢中有個關了兩年的囚犯後,便要求洛克能帶她一同進入地牢工作: 如果那個囚犯真的是弗洛雷斯坦,蕾奧諾拉就可以想辨法救他出來。洛克拗不過蕾奧諾拉的再三央求和女兒的撒嬌幫腔,只好勉強同意;不過他得先去徵詢皮查洛的意見。

典獄長皮查洛在一段簡短有力的進行曲中登場。洛克交給他一封急件,信中警告皮查洛,有人向首相唐‧費南多檢舉他的不法行為,因此首相將親自來調查。皮查洛看完信後,決定立刻把弗洛雷斯坦解決掉,以免事跡敗露。這時皮查洛所唱的詠歎調「啊!一瞬之間!」(Ha! Welch ein Augenblick!)配上合唱團的低吟及樂團的咆哮,充分表現出皮查洛的邪惡。這是一首非常具有震撼力的曲子。

皮查洛叫來一個小卒,要他到城樓上把風;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馬上吹響號聲,好讓皮查洛有所準備。然後,皮查洛丟給洛克一個沉甸甸的錢包,要他到地牢去把弗洛雷斯坦殺掉。洛克聽後嚇得手腳發軟,表示自己下不了毒手。皮查洛沒輒,只好要洛克先到地牢裏去挖個大坑,待會再自己下去把弗洛雷斯坦給殺了。交代完畢後,皮查洛就離開了院子。

這時,躲在後面偷聽的蕾奧諾拉,掩不住心中的氣憤,唱出了充滿怒火的宣敘調「禽獸!你急著往哪兒去?」(Abscheulicher! Wo eilst du hin? ),接著蕾奧諾拉回憶起她和弗洛雷斯坦從前的甜蜜生活,並祈求希望的到來,指引她順利救出她的丈夫。蕾奧諾拉深信,即使希望之光距她再遙遠,她都能憑愛情的力量到達目的地。來吧,希望!」(Komm,Hoffnung! ) 這首優美的詠歎調,和前面的宣敘調形成強烈的對比的是《費黛里奧》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一段。

隨後洛克回來了。蕾奧諾拉要洛克把囚犯全都放出來,讓他們也享受一下溫暖的陽光;瑪采莉娜這時也在一旁助陣。洛克呆了半晌,才叫亞基諾和蕾奧諾拉把囚犯全放到庭院中。囚犯魚貫地走出牢房,在庭院中享受難得的恩典。他們為這份短暫的自由唱出心中的喜悅:「哦!如此的快樂!」( O welche Lust! )曲中道盡他們在暗無天日的獄中所嚐到的辛酸血淚。他們祈求上蒼賜給他們自由,也深信自由必將降臨。然而,在歌頌自由的同時,他們也害怕白色恐怖的迫害;一個囚犯提醒大家,當心四週可能會有皮查洛的耳目,要眾人小聲點。在這首政治犯們的合唱中,貝多芬宣示了對自由的熱愛,同時亳不留情地批判了獨裁政治下的恐怖統治。這是對黑暗政治下政治監獄的嚴厲控訴。

蕾奧諾拉和洛克跟著囚犯們,走到了另一處庭院裏。洛克表示待會兒要在地牢中挖一個坑,因為那死囚即將被處決;這使得蕾奧諾拉緊張起來。地牢中的死囚很可能就是弗洛雷斯坦,而她竟要親自去挖掘丈夫的墓穴!洛克見她眼中閃著淚光,便告訴蕾奧諾拉說他自己下去算了。蕾奧諾拉心想,即使救不了弗洛雷斯坦,她至少也可以和他死在一起;因此只好強忍住悲憤,要求洛克仍讓她一起下去工作。洛克拿他沒辦法,於是便答應了。

這時瑪采莉娜慌慌張張地跑來報信,說皮查洛正怒氣沖沖地向這裏走來。皮查洛大聲責問洛克為何擅作主張,把一干人犯全放出來。洛克找了許多藉口搪塞,推說這是監獄慶祝國王命名紀念日的慣例,並提醒皮查洛待會還有正事要幹。費了一番工夫,好不容易才使皮查洛息怒。第一幕便在囚犯回籠的嘆息聲和眾人憐憫的合唱之下落幕。




第二幕:地牢之中

場中是個潮濕陰暗的地牢,弗洛雷斯坦被手銬腳鐐鎖在石床上,等待著未知的命運。他唱出了悲慘的際遇:「天啊!這裏是如此的陰森!」(Gott ! Welch Dunkel hier!)。然而對上帝的堅定信念,使得他看破了這一切。在唱完這段充滿了虔誠信仰的詠歎調後,弗洛雷斯坦不支,頹然倒了下去。這是一首經過千錘百煉的曲子,在貝多芬多達十八次的修改後,應該頗能表達弗洛雷斯坦當時的心境。

地牢的大門被推開了,走進來的是蕾奧諾拉和洛克,他們帶著鏟子等挖坑用的工具,準備替死囚掘個墓穴。蕾奧諾拉試著去辨認死囚的長相,然而弗洛雷斯坦伏在地上,光線又太暗,沒能看個明白。洛克催蕾奧諾拉趕快開始幹活兒,兩人便動手挖坑,但蕾奧諾拉仍不時偷瞄倒在地上的死囚,希望看出他到底是不是弗洛雷斯坦;這時弗洛雷斯坦醒了過來。洛克覺得有必要讓弗洛雷斯坦知道自己為何而死,於是便和弗洛雷斯坦談話,蕾奧諾拉此時終於聽到了日夜思念的丈夫的聲音。是他!那就是他,弗洛雷斯坦!

當弗洛雷斯坦獲悉陷害他的人便是皮查洛時,便請求洛克幫他通報住在塞維利亞的妻子蕾奧諾拉,但洛克卻表示愛莫能助。洛克給弗洛雷斯坦一點酒,當蕾奧諾拉把酒遞給他時,弗洛雷斯坦緊緊地抓住了蕾奧諾拉的手,對她唱出衷心的謝意和祝福。這時蕾奧諾拉心中掙扎著,想要和弗洛雷斯坦夫妻相認;然而她也知道,在這重要的時刻絕不能穿幫。因此蕾奧諾拉只得強行壓抑內心的激動,退到牆角邊等待著命運之神的考驗。

一切準備就緒後,洛克吹響哨子告知皮查洛。皮查洛進入地牢中,要洛克把弗洛雷斯坦的手銬打開。當皮查洛面露邪惡的笑容,掏出匕首正要刺向弗洛雷斯坦的那一剎那,蕾奧諾拉突然衝到兩人之間,拿著手槍指著皮查洛大叫:「如果你想要殺死弗洛雷斯坦,你得先殺死他的妻子!」。這段充滿戲劇張力的四重唱,是《費黛里奧》的最高潮。皮查洛、洛克和弗洛雷斯坦作夢也想不到眼前的這個青年費黛里奧,竟是弗洛雷斯坦的妻子蕾奧諾拉。在他們還來不及搞清楚狀況時,首相唐‧費南多抵達的號聲已經響徹雲霄。皮查洛見大勢已去,只好硬著頭皮上樓迎接首相,而洛克這時才頓悟過來。地牢中只剩下弗洛雷斯坦和蕾奧諾拉互訴久別重逢的驚喜之情。

監獄附近的軍民,此時早已把城堡前的廣場擠得水泄不通,甚至連囚犯也全擁到廣場上來了。在眾人的歡呼聲中,唐‧費南多向群眾宣布,他奉國王欽命到此查案,一定會使公理與正義得到伸張。於是洛克便把蕾奧諾拉喬裝費黛里奧的事情始末以及皮查洛的種種惡行,一五一十地統統都告訴了唐‧費南多。皮查洛本想狡辯,但唐‧費南多不為所惑,立刻下令逮捕皮查洛。而瑪采莉娜這時才知道,她所愛上的費黛里奧,居然是個女子,而且還是弗洛雷斯坦的妻子。剛開始她還不太能接受這個事實,但一會兒後就恢復了理性。《費黛里奧》歌劇便在眾人對蕾奧諾拉勇敢行為和堅貞愛情的歌頌中結束。



──全劇終──







引用:





圖片:貝多芬

樂聖──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德國)



圖片:貝多芬


貝多芬與海頓、莫札特並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大作曲家。

1770 年誕生於德國萊茵河畔波昂市的一個清寒家庭中,父親及祖父都曾是宮廷中的樂師,父親約翰是一位才華平庸的又愛酗酒的男高音手,母親瑪麗亞則是一位賢淑的女性。貝多芬從小極受在宮廷中擔任指揮的祖父寵愛,可惜好景不長,貝多芬三歲時祖父就與世長辭了。 

貝多芬的天份在三歲時被祖父發現,但這位仁慈有才華的祖父卻沒機會指導他,父親是酒鬼,脾氣暴燥,妄想要貝多芬成為『莫札特第二』以博取名聲及金錢。可想而知,童年的貝多芬是受盡虐待的,也因此貝多芬從小就特別孤僻。





圖片:貝多芬的父親

貝多芬八歲時於科隆舉行演奏會,雖然獲得不少掌聲,但卻不如莫札特那樣轟動。十歲左右即成為宮廷樂師,十六歲那年貝多芬失去了慈母,是生活上的一個轉折點。同年,貝多芬擔任白朗寧家的鋼琴老師,也與白家的大女兒有了一段沒有結果的初戀。十七歲前往維也納會見莫札特,被莫札特認為是日後的一顆新星,並從莫札特處學到一些作曲技巧。二十二歲時定居於維也納,在這之前他想拜師莫札特而不果,轉向海頓和阿布雷治白克學習作曲。海頓非常忙碌,並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教他,因此肯上進努力的貝多芬在有關社會上及音樂上的事都得靠自己摸索。

莫札特去世後維也納的音樂領袖就首推海頓了,但貝多芬對海頓單調的作曲卻十分不以為然。他三十歲那年發表了第一首交響曲,這時的他已經有暫時性的耳聾了。三十三歲他完成 " 第三號英雄交響曲 ",更是表現出貝多芬的獨特,維也納音樂界推崇他為莫札特的繼承人,備受歡迎;也有人認定從這首歌以後,浪漫派音樂就產生了,為音樂史上的新紀元。

剛開始時貝多芬立志做名鋼琴手,所以初期的作品以鋼琴曲較多,如今我們常常聽到的作品鋼琴奏鳴曲 " 悲愴 " 是他年輕時所寫。

成名後的貝多芬命運比他的前輩如海頓,莫札特要好得多,一方面受到貴族的保護,另一方面又享有創作上的自由。

貝多芬做為鋼琴家和作曲家都逐漸嶄露頭角,遠大的前途被眾人看好,但是 " 惡性耳疾 " 這個音樂家的致命傷卻使他頹喪。悲憤之餘曾留下一份著名的 " 海里金史塔持遺書 " , 這是在他死後才被發現的。他真的想自殺嗎?實在煞費猜疑。總之,貝多芬並沒有自殺;相反的,他回到維也納,首次舉行個人作品發表會。之後,他的作品更臻成熟充實,許多不朽的傑作也於此時相繼完成,例如小提琴奏鳴曲 " 克羅采 ",第三號交響曲 " 英雄 ",鋼琴奏鳴曲 " 華爾斯坦 " .......等。





圖片:貝多芬的鋼琴

貝多芬作品風格的演變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大約是在1800年32歲左右,純古典式的作品,跟海頓及晚年的莫札特風格相似。由於以鋼琴演奏家的身份名聞歐洲,故此多數是鋼琴作品,在這階段他共創作了十一首鋼琴奏鳴曲,六首四重奏和降E大調七重奏,並完成第一首鋼琴協奏曲和交響曲。

1801年貝多芬獲悉自己即將失聰的消息,便放棄演奏的生涯專心作曲,並以1802年第二交響曲為他作品的第二階段揭開序幕。他在作品中開始表現自己獨特的風格,許多不朽傑作就是在這階段中完成。大約是1802至1815年間,這時期的作品逐漸脫離古典樣式,較偏向表達內在感情。貝多芬擴大了奏鳴曲式,在旋律與和聲上加入新手法,並嘗試以新方式組織管弦樂法,當中的某些作品如 " Moon Sonata "," Fidelio " 等已可看出貝多芬有著強烈的浪漫派主義傾向。

45歲以後,他改用心耳作曲,並步入了第三時期。貝多芬開始回顧舊的音樂型式,並從海頓和巴哈的作品中溫故知新,此時貝多芬已進入純音樂領域,不再顧忌樂器或演奏者的限制,他所在乎的僅是在紙上和他的心耳間完成一種協調,突破古典型式,在保留合理邏輯性下任意使古典樣式變化,如第九交響曲中加入獨唱及合唱樂聲的部份 " 歡樂頌 ",這是交響曲歷史上的創舉;而鋼琴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也達到此典式的最高境界,沒有抒情意味或描寫意境,純粹是扣人心弦的靈性音樂,堪與巴洛克時期大師的傑作相提並論。

1812 年貝多芬與大文豪歌德相會於伯明罕溫泉勝地,歌德形容貝多芬是" 精力充沛無與倫比的男性",一方面貝多芬無視於國王與王后等貴族權勢,他說:雖然有很多人,卻沒有一個偉大的 ...... 不,不,只有一個......。

貝多芬的耳疾越來越惡化,到了48歲左右就已經完全聽不到,日常的會話均用筆談,晚年時期為了姪兒的事情煩惱不已,又為了生活到處奔波,曲子的作風與中期激烈有力者完全不同,代之而起的是簡潔而有深度的思想。

貝多芬的一生中實在是失意到了極點,尤其是在戀情方面,聽過他創作的交響曲的人一定會被其澎湃的感情所震攝,像這樣感情豐富的天才,生命當中應該是無時無刻充滿著愛情的芳香。貝多芬研究權威羅曼羅蘭曾說:貝多芬打從20歲至 50歲的歲月中,沒有一個時期是心底不曾抱過" 愛 "的,只是,暴躁的脾氣,抱病的身體,加上嚴分階級的社會風氣,都使這位" 戀愛線條粗且短 "的豪邁漢子的戀愛有花無果。著名的 " 月光奏鳴曲 " 的女主角,伯爵千金朱麗葉塔、擁有無比細膩感情的泰麗莎.馮.布倫斯威克、至死前仍是貝多芬密友的約瑟芬.布倫斯威克、燃起四十多歲的貝多芬的愛火的泰麗莎.瑪法蒂......以及更多更多的美麗少女.........;貝多芬一次又一次地承受這些愛情的打擊,繼而譜出無數曠世的傑作" 月光奏鳴曲 "、" 春之戀曲 " 等等。





圖片:貝多芬的的住處

在貝多芬去世後的第二天,人們在他的一個秘密抽屜內找到三封沒有署名,沒有收信人姓名,沒有日期的情信,現被稱為" 給永恆愛人的信 "。由於信裏沒有收信人的姓名,後世佷多研究貝多芬的學派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見,甚至演變成論戰。有人說是桂察第小姐,又有人說是和他訂過婚的泰麗莎.馮.布倫斯威克小姐。

貝多芬的戀愛結果並沒有成功,最終還是獨身而終,大家所熟悉的鋼琴曲" 給愛麗絲",本來是"給泰麗莎",由於在出版時校對錯誤而一直錯下來,然而不管這位女性是甚麼人,我們應該注視的是在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心中有股不滅的愛火,而且昇華至藝術創入之中,譜出無數扣人心弦的作品。

貝多芬在世時常被指為憤世嫉俗,脾氣暴躁,可是,有誰想過30多歲耳朵出現毛病,作為一個天才橫溢的音樂家這是何其殘酷的命運?為了掩飾耳疾,聽不見也要裝作聽見,而且也很忌諱別人談論耳朵的事;人們只知道他脾氣暴躁,極難相處,但又有誰體會到他內心的痛苦與恐懼?貝多芬熱愛生命,熱愛人類,端看第九交響曲中的"歡樂頌",若非有一顆熱愛世人的心及高尚的情操,又何能作出如此天籟?

貝多芬是第一個獲得自由的藝術家,他曾說"要盡量做個正直的人,讓愛自由尤其高於一切,即使面對一位君主,也絕不出賣真理!" 也就是有了這種自由,貝多芬的作品才能脫離實用的曲式,而依憑內心深處湧現的靈感自由創作,使得每一首作品都有著獨特的個性,洋溢著撼動人心的熱與力。他的作曲技巧是可以分析的,但作品中蘊藏的力求量卻是無法言傳的,只有不斷的聆聽,才能體悟貝多芬的啟示:向命運挑戰,永不妥協。

貝多芬酷嗜散步與飲酒,他在維也納森林和海里根修坦田園散步時捕捉了許多作曲靈感,不幸於拜訪弟弟約翰時染上了肺炎及黃疽,四個月之後,這位曠世音樂巨匠便去世了。臨終前他所訂的葡萄酒才送來,『真可惜,來遲了!』這句話便成為他最後的遺言。

貝多芬於1827年3月26日下午病逝,三天後葬在威陵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