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公冶长第七章。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如何?”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如何?”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赋---向居民征收的军事费用。治其赋,就是指负责军事。
  千室之邑---邑,古代居民的聚居点(相当后来的城镇),包括它周围的土地。分公邑、采邑两种。公邑直辖于诸侯,采邑是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领地。千室之邑,指有一千户人家的城邑,这里指的是公邑。
  家---卿、大夫的采邑。
  宰---总管。
  赤---孔子的门徒。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束带---整理衣服,束紧衣带。这里指穿上礼服或朝服。
  大意: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仁了吗?”孔子说:“我不知道。”他又问。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在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否做到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两兵车的采邑里面当总管,但我不知道他是否做到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公西赤,可以让他穿上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能否做到仁。”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如何?”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如何?”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这一章的基本意义是:
  1、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2、达到仁的境界之难度。
  我们知道,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始于孔子,换言之,是孔子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就是孔子创造的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已经延续至今,历史地看,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还要继续下去,而且一定会是在相当长的的历史时期内。
  当然,在以后的章节里面,我们还会有机会专门就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进行讨论,由于此不是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重点,所以就不细谈了。
  仁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点,有许多的人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我却不以为然。我认为:孔子思想是有核心的,不过这个核心不是仁,而是天命,也就是说,天命才是孔子思想真正的核心。
  我认为:所谓仁,就是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和行,也就是说,仁是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言行的总概括,仅此而已。
  在此,孔子之所以说他的几个学生都没有做到仁,实际上就是说他的几个学生还没有做到时时处处的言行都已经达到有益于人类的繁衍生息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