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公冶长第五章。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子---孔子。
漆雕开---孔子门徒,姓漆雕,名开,字子开,一说字子若。
使---指使,让。
仕---官,做官。
斯---这。(就是指做官的这件事)
之---指做官这件事。
说(yue 月)---同“悦”。
大意: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情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以后很高兴。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孔子一生弟子众多,据说三千有余。这么多的人做孔子的学生,孔子认为某人可以去做官为民做事了,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对此,漆雕开的回答是:“吾斯之未能信”。对于这个“信”字,有种的解释是信心。当然,这样的解释不无道理,但似乎是不够全面。我认为,此时的“信”还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实。实是儒家对于信的最好注解。
按照实是对于信最好解释的儒家定论,此时漆雕开所说的“信”就是实的意思。也就是说,所谓的“未能信”,也就是对于做官的本事还是没有掌握实在,这样的解释似乎更加的准确。
在这一段的教条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漆雕开对于做官的态度和孔子对待漆雕开的态度。
按照孔子思想,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这里所说的贵,其实指的就是做官。对于富贵的态度是人人如此,漆雕开原本也是不能够例外,为什么此时的漆雕开拒绝为仕呢?其理由是“未能信”。但是,漆雕开不仕的原因仅仅是“未能信”吗?这应该是我们注重研究的问题。
我们知道,自古以来,做官对于一个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实际上,做官就意味着权利、财富、光宗耀祖等等,就是因为此才使得人人所欲嘛?不是吗?此时的漆雕开距做官仅一步之遥,但是他却拒绝了。我们说,这样的品质才是最为珍贵的。
按照此章上下文的语境来看,孔子让其做官,而漆雕开却毫无犹豫的就拒绝了,其间显示了漆雕开对于不做官态度的坚定。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也是珍贵品质的充分体现。
反观今天,不知有多少得人,溜须拍马、舔痈舐痔,为的就是获得一官半职,其卑劣行径令人作呕,难道不是吗?对比漆雕开的高贵品质,那些不知有多少的卑劣之人岂不无地自容?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关于“子说”。
所谓“说”,就是悦,也就是高兴的意思。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却以“未能信”为理由而拒绝,此时孔子不但不生气反而却高兴,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三年学,不至于榖,不易得也。”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了三年,也不去做官,这样的人真是不易得啊!
从孔子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味道,孔子对于学习三年而不去做官的人是褒奖与支持的。那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事情是这样的,对于孔子的教育思想来说,做官不是唯一的选择,然而,作为人生的选择还多的是,不是吗?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一股脑的都去做官呢?难道不是吗?再者说,作为任何的社会,官员都是有限的,而作为一个盛世的执政机构都是官员少之又少,因为官员的俸禄全都是百姓的血汗,而官员愈多,则百姓的负担愈重。而有意思得是,众多的官员不一定就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相反还会麻烦多多,所谓“鸡多不下蛋”是也,不是吗?此外,作为孔子本人来说,虽然曾经官至要职,但从孔子人生七十三年经历来看,做官也是很短的时间,不是吗?所以说,无论是从孔子本身的经历,还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做官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不是唯一的选择,而事实是,不做官不一定就不能够生活和为社会作出重大的贡献。相反,做官却不一定就能够生活的很好以及能够为社会作出重大的贡献,这样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在我国的历史当中比比皆是,不是吗?
正是由于以上的理由,所以孔子对于漆雕开的不为官才感到由衷的高兴而没有任何的责备,不是吗?